僅是初秋偏午的陽光,還是俯瞰世界的注視,無法分辨。
眼前這座占地二千三百余平方米,兩正兩橫的木結構四合院,這座典型的湘西南殷實人家,配建了槽門、正屋、讀書樓、廂房、臥室、灶屋、過廳等一系列建筑的四合院,就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故居。
若不是故居朝門上牌匾的提示,真不敢把這座普通的宅院與魏源這個響亮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從星象占卜術的角度看,這是藏龍臥虎之地—— 一塊何其安詳的居地,近八平方公里開闊的田垅,中間屹立獅、象二山,北部“上魏家塅”即今隆回司門前學堂村一帶,就是近代著名愛國主義思想家魏源的胞衣地。
一
這是一座青灰基調的清代江南居民。廣闊的回垅上禾苗青蔥,加上數十株綠樹的掩映,使得人去樓空近兩百年的院落依然盛滿生機。流連于宅院的每一個角落,明亮的秋日似乎沒有留下我們的身影,身邊倒象無處不在地洋溢著另一個影子,耳畔回響“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
魏源回來了,兩百年后他穿梭于魏家塅故居和古城邵陽的南站廣場。在南站,他氣宇軒昂、自信地遠眺世界;在故居,他屏聲靜氣領受無數崇敬的膜拜。
故居北端的土坯墻根,幾株綠樹,十數桿毛竹拱護兩塊菜地,工作人員在上面種了茄子、辣椒。初秋的陽光沖破枝丫的隔離,強烈均勻地灑向院內,好一處秋日憩園。伸腿坐在角落的槽門邊,仰望秋高氣爽的天空,感受不到現實的喧鬧,周身浸透思考的靜謐和深邃。一種遍體被電擊的感覺,一種久違鄉村田園的恬適把人團團圍住。
魏源就是在這種詳和靜穆的氛圍中渡過自己的青少年,而后舉家遷往江蘇。
二十七年,伴隨他的是超凡脫俗的竹,是木樓中的瑯瑯書聲,是心懷天下的哲思。
想了解魏源到底何時混沌初開,不由翻開他的生平——七歲入私塾,便手不釋卷,甚至通宵達旦。十五歲中秀才,可謂少年早成。二十一歲隨父上北京,結識林則徐、龔自珍等大批名公大卿和學者,學業日深。這樣一位蓋世奇才,仕途上很不得志,到晚年才得任知縣、知州之類的小官。正因為入仕途較遲,魏源贏得了著書立說的時間。一生著述五十多種,六百多卷,約七百萬字,平均每天寫作五千多字。其傳世之作《海國圖志》對中國近代洋務運動、戊戍變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并對日本明治維新起了積極的啟蒙作用,被譽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輝煌巨著。
二
魏源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貢獻,被譽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
魏源屬于世界。家鄉請回的是他的音容笑貌和思想。
很難想象身處嘉乾盛世、八股盛行的時代,會產生如此卓而不群的思想和思想家,會產生如此脫俗的學者。
不知魏源是否登臨岳陽樓?不知魏源是否有過片刻“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感受?
西方列強的炮船直指晚清脆弱的海防時,魏源提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個完整的、影響百余年、啟迪幾代人的口號——“師夷長技以制夷”,提出了推動中國從中世紀走向近代的第一個近代化方案——包括軍事和民用工業,官辦工業和民辦工業的設想,包括從西方引進技術、人才和培養本國技術人才的設想,包括建設一支近代的海軍,改革軍政制度和經濟制度的設想,還包括在廣東虎門之沙角、大角建設當今稱之為“特區”的獨具膽識的設想。
魏源,一代良醫,為沉疴纏身的中國開出了“新方”,東方睡獅有了病則思醫的蠢動。
※本文作者:書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