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前,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還可以用能夠活動的三根手指控制計算機與人溝通,但從2004年開始,他連手指也不能動,只能靠眼球和嘴唇的活動發出信號,與計算機交流。根據他的病情發展趨勢,從理論上說,他有朝一日將可能連眼球和嘴唇都動不了了,到那時,如果要與外界交流的話,也許就剩下他能夠自我控制的“意識”和“思維”了,那時的霍金還能通過什么渠道去操縱生活和研究中無法離開的工具,如何與外界交流?
2006年11月2日,“2006年醫療器械創新設計技術高峰論壇”在鄭州召開,來自清華大學醫學院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神經工程研究所的高小榕教授,在會上作了一場令人振奮的有關“腦機接口技術”的學術報告。高小榕教授在這次報告中向與會者介紹的這項科研成果,將有可能為解決像霍金這樣的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和意識,去控制外界物體的問題提供理論與實踐上的幫助。因為經過六七年的研究,這項技術已經初步解決了癱瘓病人僅僅通過大腦的“思維”去支配并完成類似移動鼠標、點擊鍵盤操作電腦,手機撥號,開、關電器,調換電視頻道等這類對于正常人來說再簡單不過的肢體動作,甚至還可以用“思維活動”去支配兩個機器狗進行一場精彩的足球賽。
隨著研究的進展,科幻小說中許多“意念移物”、“思維控制”、“隔空取物”等等神奇且距離我們的生活十分遙遠的鏡頭,從理論上說,都有可能通過這項學術名稱為“人腦與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之間建立的直接的交流和控制通道(簡稱:腦機接口技術)”的科研成果,變成現實。
據一份資料顯示:全世界大約有兩千萬全身癱瘓病人,其中包括1600萬腦癱腦萎縮患者、500萬脊索傷者,另有1000萬因腦干問題而引起的全癱患者。高小榕教授介紹,在未來的三五年內,以“腦機接口技術”為基礎開發的醫療器械產品,將會逐漸完善和成熟,并最終應用于醫療實踐,造福于千千萬萬個生活無法自理的癱瘓病人……
試驗成功:全身癱瘓的“電腦迷”能用“思維”控制鼠標
2001年12月14日,北京博愛醫院。一場由清華大學和該院合作進行的、基于國際領先地位的“腦機接口技術”而推出的“環境控制器”臨床應用試驗即將進行。接受試驗的是來自于浙江海關的王博(化名)先生。
據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腦機接口技術”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高上凱教授介紹:腦機接口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英文名稱為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或brain-machine interface (bmi)。是一種涉及到神經科學、信號處理、模式識別等多學科的交叉技術。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對此領域的基礎研究已經有很多年了。各國尖端研究領域都非常重視它的研究價值。這項尖端技術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推測的“21世紀能改變世界的10大技術”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位。而她和他的同事們也早在1999年就開展了這項技術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經領先于全球同類研究機構。王博先生所要接受的這項試驗,就是基于此項技術專為癱瘓病人開發出來的、他們命名為“環境控制器”的醫療設備的第一例臨床試驗。
據課題組了解,在此之前,腦機接口技術在醫學臨床上的試驗,不僅是國內第一例,在全球也尚無先例。
那天王博說,能夠配合這樣尖端的、造福于殘疾人的科學實驗,“我感到十分榮幸”。
因為兩年多之前,在浙江海關某處擔任著處長職務的王博還懷著對工作和事業的滿腔激情,在自己的崗位上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守衛著“國門”。上大學時,王博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因此,無論參加工作前還是參加工作后,他幾乎把8小時之外的時間都交給了浩浩淼淼的網絡之海,每天樂此不疲堤在網絡上度過了一個個快樂的日子。
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這位當年僅僅32歲、有著美好前程的年輕處長,永遠地癱在了病床上。車禍使他的脊柱受到了無法逆轉的損傷,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他除了頸部以上的身體部位還能活動之外,從脖子以下的身體都失去了感覺,胳膊、腿,手和腳都像不屬于自己的那樣,軟綿綿地垂在身體上,成了“擺設”。別說操縱著鼠標、鍵盤上網了,就連邁開兩條腿走幾步路、穿衣吃飯等等以前再也平常不過的活動,都成了一種再也不屬于他的奢望。他所剩下的,僅僅是能夠通過語言和面部表情,來與周圍的人溝通。
※本文作者:老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