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園林,向來都是大自然與文學的結晶,山光水色,充滿如詩如畫的風韻。上海豫園為江南古典園林之冠。集中國山水、詩文之精華。園中匾對、題刻上百件,大都出自名家之手,為豫園風景增色不少。其間丘壑深澗,樓臺亭閣,其玲瓏雅致更為游人所傾慕。
隨著絡繹的人群,我走進了豫園的大門。穿過寬敞的三穗堂,便到了一座兩層樓廳,此廳隔池與大假山相對,故稱仰山堂。上層的樓名卷雨樓,此樓之得名,據說是出自蘇東坡的《書煙江疊嶂詩》中“春風搖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而我覺得以王勃的“珠簾暮卷西山雨”來作為卷雨樓之得名,倒更顯得富有意境。
漫步登卷雨樓,仰觀大假山,山色清遠幽雅。倘若此時下些微雨,領略那細雨迷蒙、霧氣縹緲的情趣,就更富有詩意了。清代國學大師俞樾曾為卷雨樓撰聯并親筆題寫,聯曰:鄰碧上層樓,疏簾卷雨,畫檻臨風,樂與良朋數晨夕;送青仰靈岫,曲澗聞鶯,閑亭放鶴,莫教佳日負春秋。
聯語用典雅致,清晰地描繪出卷雨樓的幽雅風光,誠為豫園佳聯。可惜原聯已失,不能使后來者一睹大家手筆,實有憾焉!
卷雨樓上還有一幅佳聯:樓高但任云飛去,池小能將月送來。
聯為清人沈炳垣所作,其瀟灑飄逸之韻,令人回味無窮。
走下卷雨樓,穿過一個游廊,左側有一洞門,門上題有“溪山清賞“匾額,文出南朝山水詩名家謝眺詩“江乘得清賞,山際果幽尋”,字為明代東吳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的親筆,是豫園珍貴的題匾之一。進入此門,沿著一條迂回曲折的小道拾階而上,便到了大假山。
大假山乃豫園景物之精華,堪稱江南園林之魂寶。大假山高約四丈,全部用浙江武康黃石堆砌而成,山勢雄健,石壁森嚴,飛橋臨澗,清泉若注。游人至此,有置身山野之幽趣,大假山為明代著名園林家張南陽設計建造。張南陽自幼隨父習畫,又熟讀詩文,所以他筑的假山多丘壑之美。前人曾這樣贊美大假山:“由萃秀堂出,右仰巨山,層崖峭壁,森森若萬笏狀,其金碧秀潤之氣,常撲人眉宇,遙望之若壺中九華,天造地設,幾不知其為人力也。”
從點春堂向西經會景樓南行,有一座臨水三曲石板橋,一堵粉墻橫亙東西,墻間開一洞,洞口有題匾,曰“引玉”,引導游人步向豫園佳景——玉玲瓏。
玉玲瓏高約丈余,石呈青黝色,玲瓏剔透,周身多孔。據說在洞孔里焚香,縷縷煙霧便會從各個洞孔里噴出,如果從石頭上端往下倒水,水便會從各個洞口里溢出。“漏、皺、瘦、透”為石中四品,玉玲瓏四品皆具,為石中精華。
玉玲瓏是豫園內歷史最悠久的文物,據豫園舊主、明代四川布政史潘允端《豫園記》所載,玉玲瓏“蓋石品之甲,相傳為宣和漏網”。宣和為北宋徽宗年號,宋徽宗不問政事,寵信權奸,卻又能詩善畫,愛好山水之學,一些權奸小人乘機投其所好,在各地搜羅奇峰異石,稱“花石綱”,運到開封為徽宗營建宮室,裝點亭院,弄得民生凋敝,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其中的一部分奇石在戰亂中失落,玉玲瓏即為其一。據說此石曾為明代權臣嚴嵩之親信趙文華所得,后輾轉流入上海浦東儲昱之手。儲家與潘家結為兒女之親,玉玲瓏便移到了豫園中。匆匆的歲月如流,洗去了幾多繁華,幾多滄桑!幾百年來,玉玲瓏作為豫園興廢的見證,一直佇立于此。我久久凝視著這塊久經風雨的奇石,期盼著能從它身上讀出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奇石無語,夕陽中依舊默默佇立,幾多無奈,幾多蒼涼!
從玉玲瓏往西,穿過“襯玉玲瓏”右轉,一座建筑精美的樓宇出現在眼前。此樓雕梁畫棟,修廊曲欄,華麗幽雅。樓前有“皓月千里”的匾額,故此樓取名得月樓。明月當空,登此樓而賞荷花池中月色,想來一定是很風趣的。得月樓上題有一聯,是當代中國園林古建筑專家陳從周所作,聯曰:
近水樓臺先得月,臨流泉石最宜人。
上聯借古人舊句,為得月樓命名,下聯寫出得月樓前的“浣云”大假山的風姿。浣云大假山全部用湖石砌成,背倚得月樓,面臨一泓清泉,清清泉水倒映出白云悠悠,仿佛洗白云于泉中。沿石徑而上山頂,聽山澗流泉叮咚,頗具大自然之野趣。得月樓的對面,還有一座精致的樓閣,叫藏書樓。藏書樓在清末是文人墨客聚會之所,任伯年、吳昌碩等著名畫家都曾在此揮毫潑墨,留下許多珍貴的墨跡。現雖人去樓空,但臨風懷想大師縱橫丹青,筆走龍蛇之神態,不禁心神向往之。
※本文作者: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