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從石臺縣出發(fā),車子穿行于蒼翠的群山之間,山峰不高,卻溝壑縱橫,綿延不絕,山路崎嶇蜿蜒,九曲十八彎,一點也不為過,如一條游龍纏繞在蒼蒼茫茫的綠色中,忽左忽右,忽上忽下,轉(zhuǎn)彎之處有的達180度。放眼望去,滿目皆綠色,從山腳到山頂,無不被濃密的林木覆蓋。那澄清明亮的秋浦河,靜靜地依偎在山腳下,潺潺流淌,宛若一條纏綿的綠絲帶,飄蕩在山腳,清靈婉約。
沿途無人,天地間煙雨朦朦,若有若無,遠遠望去,群山之間煙霧繚繞,云山霧海,猶如仙境。
導(dǎo)游說這是小雨過后的景致,“日照香爐生紫煙”,很美,只是不見日。那一縷縷,一朵朵,一片片,縹緲像薄沙似濃霧的白煙,裊裊從群山間升起,如仙氣一般,飄忽不定,忽兒飄至山前,忽兒飄至山后,仿佛在捉迷藏,又似緩緩流動,一口氣能吹跑似的。凝望著這景致,我在想,那山頂上是不是住著神仙,那些神仙是不是躲在云層里,躲在煙霧里,偷偷得觀望人間,看看塵世間的人類是怎樣驚擾了這兒的靜謐和他們的夢境?
車子沿著山路盤旋著,不知過了多久,忽然,那青山腳下,綠野之上,幾座粉墻黛瓦,飛檐翹腳的皖南民居點綴其間,古樸典雅,古韻悠悠,仿佛是一幅優(yōu)美寫意的畫卷,展現(xiàn)眼前,忘了今夕何夕,今年何年,那些經(jīng)典唯美的建筑,好像在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巨變。
約8點左右,到達曾家古村落,它建于明代,是一處保存比較完好的徽派建筑,據(jù)導(dǎo)游介紹,曾家古村落,居住的是宋朝曾布的后裔,明清年間,均出過文武狀元和數(shù)十名秀才,并有多人出任朝廷重臣。它沒有黃山的宏村,西遞等古村落保存得那么完好,也沒有那么氣勢恢宏,不過,我們今天要看的是曾氏宗祠。
在先秦時期,祭祀是貴族的特權(quán),老百姓不允許修寺廟。明嘉靖15年(1536),皇帝接受大學(xué)士夏言的建議,允許民間廣建祠堂。清代,民間以建祠堂為榮,其中,安徽,福建,廣東,山東等地更是“宗則有祠”。
宗祠是歷史的產(chǎn)物,歷史沒有對錯,只有存在的合理性,當(dāng)我們面對它時,需心懷虔誠,有所敬畏。
下了車,就遠遠望見一個馬頭墻似的高大牌樓,上面篆刻著幾個大字“北固亭”,從這兒進去,有一條小徑通向村落,路邊有兩個石制旗竿,數(shù)顆千年古銀杏樹。
沿著曲折小徑向里走了幾步,看到了一個若大院落,就如在電視劇里看到的封建家族的大院落一樣。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墻黑瓦,飛檐翹角,又是典型的四合大院,方方正正,規(guī)規(guī)矩矩。祠堂的大門上方有一塊匾,上面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曾氏宗祠。兩邊石柱,門樓上都雕刻著精致的花鳥魚蟲圖案,門旁兩個大石柱叫恥辱柱,過去,宗族內(nèi)有違背家規(guī)族約的就被捆綁在上,示眾或懲罰。
跨進高高的門檻,進入祠堂,映入眼簾的是與大門正對的上前方,懸掛著許多塊匾額,那是曾氏歷代杰出的名人,兩旁的立柱上掛滿了許多楹聯(lián),字跡已斑駁不堪,無法辨認(rèn),四面的墻壁上掛滿了曾氏祖先的畫像,寥寥數(shù)筆,卻十分傳神,那些梁上,柱上的木雕,精致細膩,栩栩如生,體現(xiàn)了古徽州文化的精髓。
院落的正中央是一個大型天井,地面由青石板鋪成,兩側(cè)各有一游廊向內(nèi)延伸。兩個游廊前后各有兩個側(cè)門,前面兩個門叫喜慶門,用于結(jié)婚生子,從小門進,大門出;后面兩個柒黑的門叫生死門,用于喪事,從小門進,大門出。這兩種門絕對不能走錯,平日是鎖起來的。
曾氏宗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曾國潘在祁門設(shè)立江南行轅時,曾來到曾氏宗祠祭祖,有幾處仍保留著太平軍破壞的痕跡。
曾國藩(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轉(zhuǎn)為沒落、衰敗,內(nèi)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曾國藩正是這一過渡時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jīng)濟等各個方面產(chǎn)生了令人注目的影響,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顯赫和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而今,一切繁華已如過眼云煙,消失在蒼茫的歷史長河中。
整個祠堂古樸靜謐,環(huán)顧四周,不由的讓你放輕腳步。
走出宗祠外,但見煙雨依然,古樹碧綠,遠山疊翠,眼到之處,美不勝收。
※本文作者:婉約清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