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鄉的詩句——《登逍遙樓》
《登逍遙樓》原文
逍遙樓上望鄉關,
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
無因雁足系書還。
《登逍遙樓》譯文
逍遙樓上遠望故鄉,云霧之間綠水清澈。
北距衡陽尚有兩千余里,無法雁足系信再回還。
《登逍遙樓》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思鄉的詩句——《登逍遙樓》
《登逍遙樓》原文
逍遙樓上望鄉關,
綠水泓澄云霧間。
北去衡陽二千里,
無因雁足系書還。
《登逍遙樓》譯文
逍遙樓上遠望故鄉,云霧之間綠水清澈。
北距衡陽尚有兩千余里,無法雁足系信再回還。
《登逍遙樓》作者簡介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從軍行七首之二》原文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從軍行七首之二》譯文琵琶奏響新曲人們不禁起舞,總是寄托離別故鄉的關山之情。繚亂邊愁永遠訴不盡,只見高高秋月照著長城。
《回鄉偶書二首之一》原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回鄉偶書二首之一》譯文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春日歸思》原文楊柳青青杏發花,年光誤客轉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幾個春舟在若耶。《春日歸思》譯文楊柳青青杏樹已開花,客人糊糊涂涂過了一年又想家。不知道湖上采菱而歌的女孩,有幾人的船是在家鄉的小溪上。
《塞上寄內》原文旅魂驚塞北,歸望斷河西。春風若可寄,暫為繞蘭閨。《塞上寄內》譯文塞北的風景使旅居的我心驚,歸家的念頭被阻隔在黃河之西。春風若能寄情,就姑且為我在妻子門前縈繞。《塞上寄內》作者簡介崔融,653年-706年,字安成。
《憶蜀地佳人》原文東西吳蜀關山遠,魚來雁去兩難聞。莫怪常有千行淚,只為陽臺一片云。《憶蜀地佳人》譯文吳東蜀西正關遠山高,書信往來也兩相不聞。莫奇怪我整日常常淚流千行,只為陽臺相會那一片真情。
《蜀中九日》原文和譯文九月九日望鄉臺,(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故鄉)他席他鄉送客杯。(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人情已厭南中苦,(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我想北歸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
《馬上作》原文白發憑鞍一老翁,出門漏鼓尚冬冬。凄涼旅思傳呼里,零落新詩假寐中。正苦文移來陸續,何由笠釣入空蒙?浮生正自少如意,付與秋風吹斷蓬。《馬上作》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宜陽別元明用觴字韻》原文霜須八十期同老,酌我仙人九醞觴。明月灣頭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涼。千秋風雨鶯求友,萬里云天雁斷行。別夜不眠聽鼠嚙,非關春茗攪枯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