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詩——《與送朱大入秦》
《與送朱大入秦》原文
游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
《與送朱大入秦》譯文
游人正赴長安城,我的寶劍值千金。
分手時把它贈給你,代表著我一生的心意。
《與送朱大入秦》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朱大名去非。首句“游人五陵去”“游人”,強調(diào)其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為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長安,詩中用作長安的代稱。京華之地,是游俠云集之處。“寶劍值千金”,惜別贈別乃知之所為這句詩本為曹植《名都篇》詩句,這里信手拈來,不僅強調(diào)寶劍本身的價值,而且有身無長物的意味。這樣的贈品,將是無比珍貴,不可等閑視之。詩中寫贈劍,有一個誰贈誰受的問題。從詩題看,本可順理成章地理解為作者送朱大以劍。而從“寶劍”句緊接“游人”言之,似乎還可理解為朱大臨行對作者留贈以劍。在送別時,雖然只能發(fā)生其中一種情況;但入詩時,詩人的著意唯在贈劍事本身,似乎已不太注重表明孰失孰得。這反而耐人尋想。
千金之劍,分手脫贈,大有疏財重義的慷慨之風(fēng)。不禁令人聯(lián)想到一個著名的故事,那便是“延陵許劍”。《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受封延陵的吳國公子“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季札掛劍,其節(jié)義之心固然可敬,但畢竟已成一種遺憾。“分手脫相贈”,痛快淋漓。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只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渾。卻更能激發(fā)人海闊天空的聯(lián)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總而言之,它表現(xiàn)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zhuǎn)覺其味深長。浩然性格中也有豪放的一面。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稱他“救患釋紛,以立義表”,“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新唐書·文藝傳》謂其“少好節(jié)義,喜振人患難。”那么,這首小詩所表現(xiàn)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與送朱大入秦》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生當(dāng)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yīng)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xué)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dāng)R筆。一生經(jīng)歷比較簡單,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也不寬。孟詩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其中雖不無憤世嫉俗之詞,而更多屬于詩人的自我表現(xiàn)。他和王維并稱“王孟”,同為山水田園詩派,雖遠(yuǎn)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shù)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