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詩句——《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原文
一從棄?mèng)~釣,十載干明王。
無由謁天階,卻欲歸滄浪。
仲秋至東郡,遂見天雨霜。
昨日夢(mèng)故山,蕙草色已黃。
平明辭鐵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蕭條景,拔剌飛鵝鶬。
四郊陰氣閉,萬里無晶光。
長(zhǎng)風(fēng)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
聊以玉壺贈(zèng),置之君子堂。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注釋
1、這首詩天寶元年(742)八月作于汴州(今河南開封)。大梁:戰(zhàn)國(guó)魏都,唐時(shí)為汴州治所。卻寄:回寄。匡城主人:即《醉題匡城周少府廳壁》之“周少府”。匡城,唐滑州屬縣,在今河南長(zhǎng)垣西南。
2、一從:自從。魚釣:指隱居生涯。
3、十載:自開元二十二年作者“獻(xiàn)書闕下”(《感舊賦》序)至天寶元年作此詩時(shí),歷時(shí)九載,“十載”乃舉其成數(shù)。
4、謁天階:謁見天子。
5、歸滄浪:歸隱林泉。
6、東郡:隋郡名,唐曰滑州,治所在今河南滑縣東。岑此行大抵沿黃河先至滑州,再至匡城,復(fù)由匡城至鐵丘,再到汴州。
7、日:《四部叢刊》作“夜”。故山:指作者的少室舊居。
8、鐵丘:在今河南濮陽縣北。
9、拔剌:象聲詞。鵝鶬:雁的別稱。
10、南燕:唐滑州昨城縣(今河南延津東),漢代曰南燕縣。胙城與匡城緊鄰,故此處以南燕代指匡城。
11、籍籍:形容名聲甚盛。
12、玉壺:取高潔之意。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作者簡(jiǎn)介
岑參 (約715年—770年)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新野),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漢族,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時(shí)56歲,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shì)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zhǎng)七言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