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成語故事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更是造就了大量能夠反映勞動人民智慧的成語。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利令智昏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的主人公簡介
趙王,中國古代王號、王爵。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0xx年),趙國君主趙雍正式稱王,即趙武靈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趙王。趙國共歷6位趙王。“趙”于是逐漸成為今河北邯鄲、一代的傳統(tǒng)地名,后世多有分封趙王,也有自立的趙王。歷史上較著名的趙王如趙王遷、劉如意、司馬倫、石勒等。另外,有同名人物。“趙王”在課文《甘羅十二為使臣》時出現(xiàn)。
趙勝(約前320xx年-前251年),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趙國貴族。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因賢能而聞名。刻于東武(今山東武城),號平原君。
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至數(shù)千人,和朋友關(guān)系處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禮貌對待平民,后在一名門客的指導(dǎo)下和平民搞好了關(guān)系,威名大震。
趙勝初為趙惠文王之相,趙惠文王死后,又為趙孝成王之相。趙孝成王七年(前259),長平之戰(zhàn)后,秦軍進圍趙都邯鄲(今屬河北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三年之久。趙王派趙勝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奮勇,同趙勝去楚國求援,說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軍救趙。此即“毛遂自薦”。援軍到來之前,邯鄲城內(nèi)兵困糧盡,趙勝盡散家財,發(fā)動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楚軍和魏信陵君援兵趕到,解邯鄲之圍。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的典故
戰(zhàn)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什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lǐng)地。秦國知道后,認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jié)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dǎo)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的啟示
沒有不花力氣就能得到的好處,一個人如果唯利是圖,利欲熏心,往往會喪失理性,做出愚蠢的事來,就像故事里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一時的利益,差點導(dǎo)致趙國滅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人說的“淡泊明志”“無欲則剛”才是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
利令智昏成語故事的延伸
【注音】lì lìng zhì hūn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贊》:“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解釋】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智不清。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貪財
【近義詞】見利忘義 利益熏心 貪利忘義
【反義詞】見利思義 一芥不取
【年代】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