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聯中的對稱美
再請看下聯:
天下三分明月夜;
揚州十里小紅樓。
梁章鉅在他的《楹聯三話》中引自《隱居通儀》一文:賈似道鎮揚州日,上元張燈,客有摘七句作燈門聯者曰:“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眾稱其切,唯“天下“對“揚州”乍看屬寬對,均為名詞,偏正結構,“下”對“揚”不工,然“天下”對“揚州”則無嫌。
代詞對
在漢語中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副詞的詞,稱為代詞。代詞分為人稱代詞:你、我、他、咱們、自己等;疑問代詞:誰、哪、什么、怎么、多少、多么;指示代詞:這、那、這里、那么、這樣。,古漢語文言虛詞的其、何、孰等也為代詞范疇。
請看民國年間楹聯大師劉師亮寫的一副嘲弄軍閥的對聯:
你革命,我革命,大家喊革命,問他一十八年,究竟革死多少命;
男同胞,女同胞,親愛結同胞,哀我七千萬眾,只能同得這回胞。
作者以口語詩入聯,真乃入木三分,切中要害。語中巧用了人稱代詞“你”、“我”、“大家”、“他”、“男”、“女”、“同胞”、“眾”、“命”,疑問代詞“多少”,真可謂句句有力,字字見工。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曾為一家理發店寫過一聯: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作者語意雙關,雖包含殺機,卻耐人尋味。聯句以疑問式處理,巧用疑問代詞“幾許”、 “如何”,如向世人證明手段,顯出作者英武、灑脫的英雄氣概,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心態,為聯語增色不少,被后人稱為聯中佳品,不為之過。
請看金圣嘆所撰一聯:
真讀書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此聯尾的一“多”一“少”,道出了世間的兩大道理,天下讀書之人多矣,然真讀書人甚少,強調一個‘真”字。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道出了世途的艱難。二者類比,以多少量之,也引人深思。
介詞對
即放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的前邊,合起來表示方向、時間、處所、方式、對象等意義的詞。如:從、自、往、朝、當、到、于、在(方向、處所、時間);把、對、同、為、跟、連(對象、目的);以、按照(方式);比、跟、同(比較);被、讓(被動)。在古文里,與、以、于、為、所等屬于介詞范疇。介詞在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重疊使用,其必須用在名詞或代詞的前邊。
請看周恩來寫的這樣一副聯:
與有肝膽人共事;
從無字句中讀書。
聯句首字“與”、從”為介詞,是介紹與什么人共事、從何處讀書的道理。用語精練、直接、自然,給人以鮮明、清晰的感覺。
請看山東曲阜孔府門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聯句字“與”、“同”、“咸”、“并”均為介詞。
再看下聯:
與人當寬;
自處當嚴。
“與”、“自”二字用在聯首,當介紹“人”和“處”二字以給動詞“寬”、“嚴”,組成結構,聯句簡約、洗練、明了,為介詞入聯的典型范例。
副詞對
副詞是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起到修飾和限制的作用,但不能修飾和限制名詞。如表示時間、頻率(已經、曾經、正在、立刻、忽然、終于、一直、永久、才、就),表示程度(很、更、越、最、太、更加、非常、特別、稍微),表示范圍(都、全、總、只、統統、僅僅),表示重復、連續(又、再、還、尚、猶),表示語氣(可、卻、竟、決、倒、竟然、難道),表示否定、肯定(不、設、必、許、沒有、必定、也許)。在古文言文中,已、猶、則、也、有、可等均為副詞范疇。
請看長沙天心閣聯:
四面云山都到眼;
萬家憂樂最關心。
聯句中第五字“都”、“最”為副詞,縱觀全聯,二字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若省略了此二字,整個對聯便索然無味了。
請看下聯:
不可說!不可說;
如之何?如之何。
這是一副為革命進步人士楊杏佛寫的挽聯。楊與宋慶齡、魯迅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被國民黨殺害。“不可說”是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之下發出的感慨。“如之何”,是筆者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不可”、“如之”為副詞,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副詞的作用,用語奇精,內容含蓄,喻意深重,表達了人們敢怒不敢言的社會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