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格律的一些補充
對聯的寫作與欣賞,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帶變通性質的格律,以及一些比較獨特的修辭要求和創作方法,如自對、借對、意對、蹉對、強弱相當、概念相當、嵌字格、回文格、頂針格、集句格、仿詩詞聯,以及對聯的橫批、對聯的標點、對聯的書寫格式和對聯的張貼格式,等等。下面對以上提到的問題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1.自對自對,又稱“句中自對”或“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自身之中和下聯自身之中(即所謂句中)也存在對仗。這就使對聯更加工穩,更增添了對襯美。如:入流亡所登岸舍舟其中,“入流”與“亡所”、“登岸”與“舍舟”,就是句中自對。又如,“榮辱”對“是非”、“至高無上”對“微妙甚深”、“溪聲山色”對“暮鼓晨鐘”、“煩惱即菩提”對“微塵含剎土”、“如秤錘落井、礪石沉潭”對“縱仙術隱空、神通入海”等,不僅上下聯相對,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對。句中自對的用法,在對聯(特別是長聯)中,運用得比較廣泛。當然,有句中自對,則上下聯之間的對稱性,一般就要求得寬松些。如: 閑云野鶴翩翩去 萬水千山得得來其中,“閑云”與“野鶴”“萬水”與“千山”,自對頗工,但上下聯之間,對仗就寬些。 2.借對 借對又稱假對,這也是對仗上寬工轉化的一種方法,分借義對和借音對兩種。借義對指句中詞語的詞性和含義本非對仗或對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詞性和含義,使之成對仗或使對仗更工。借音對則指借助其讀音,使之成對仗或使對仗更工。借義對如: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頷聯)“尋常”在此為普通之意,屬形容詞,但古制“尋”、“常”又皆為度量單位,屬量詞(古制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借用此含義,則與數詞“七十”相對為工。借音對如: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碌碌人間如夢幻 無始無明,無常無盡,茫茫宇宙太空虛其中,借茫茫為“忙忙”,則與“碌碌”相對更工。另外,嚴格而言,借音對的概念與諧音聯稍有不同。前者是對仗寬工轉化的一種創作手法,后者則一般屬于巧對趣聯的范疇。諧音聯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常用借音對)此聯以“荷、藕、杏、梅”分別借“何、偶、幸、媒”之音,即成: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此聯據說是明朝宰相李賢欲招文學家程敏政為其女婿,便出此上聯,程敏政則答以下聯。李賢大喜,乃將女兒許之。 3.意對意對也稱義對,或意義對(不同于借義對),指句中字詞在詞性或語法結構上不成對仗,但其字詞之意義,即所含之義理或意境,卻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即所謂“貌離神合”。如崔顥《黃鶴樓》之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就是意對。又如: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愿踐初心其中,“五十三參”對“百城煙水”,是以同一個典故(善財南參)的兩個常用語相對。單從詞性、結構等形式方面來看,是不成對仗,但從內容來看,則屬于意對(即以“參訪五十三位老師”對“歷經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對“時空”、“萬丈”對“無邊”等,亦屬意對。不過,就對聯而言,意對部分在全聯之比重宜小不宜大。4.蹉對蹉對又稱交股對,指句中對應詞位置不同,參差為對。如:春殘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冷齋夜話》載王安石之詩句)其中的“密”對“疏”、“少”對“多”,即為蹉對。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其中的“尚”對“莫”、“慢”對“急”,亦為蹉對。 5.強弱相當這是在內容相關基礎上的進一步的修辭要求,指的是上下聯內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對仗就越工。如果上聯太強而下聯太弱,或者下聯太強而上聯太弱,其對稱性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強弱相當主要涉及對仗的寬工問題。6.概念相當這是在詞性相當基礎上的進一步的修辭要求,指的是上下聯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說詞義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近或相反。這也涉及到對仗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范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范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為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為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為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為鳥綱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如“有”對“無”、“真”對“假”、“生”對“死”、“聰慧”對“愚癡”等,就屬于工對。再者,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密切與否,也影響到對仗的寬工,如“曉日”對“雄雞”,由于二者之間有著天然的聯系,對仗就顯得較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