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知識——意象時空構圖一致性
應對分析:
要對的有兩方面:1、喜;2、喜的內容,后者是難點----含了一個典故。但由于應對可以不用考慮意象構圖因素,加大了應對的自由度。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題寫給
喜無樵子復觀弈
而作為武夷山桃源洞的題寫,是這樣的:
喜無樵子復觀弈
怕有漁郎來問津
此應對頗為巧妙,在同樣也含典的基礎上,以上句,切桃源洞山空,對以下句的切桃源洞水靜。
舉例2:(是用隱含的提示顯示句子的主體為“言對”)
出句:劍氣當年橫塞北
出句分析:
“當年”二字使得“劍氣橫塞北”由疑似“事對”向“言對”發生了轉化----使得出句變成了一種思緒,構成了“言對”中的“事對”,這是一種“暗示”。
應對分析:
2、“事對”一般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事對者,并舉人驗者也”。籠統地說,相對于“言對”,“事對”是以作者的見、聞、行、止為主線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其構圖意象元素是作為一種具體的狀態而存在的,并且各意象元素間的組合構圖,顯示出一種意象風格。這樣的句子應對時一般不止要考慮意境的統一,還要考慮上、下句間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或者說意象風格的和諧。
舉例1:
出句:
楓葉荻花秋瑟瑟
出句分析:
“楓葉”“荻花”“秋”是構成出句意象構圖的三種元素。第三種元素“秋”,是“楓葉”“荻花”這兩種秋天的典型代表事物的延申畫面元素。整體的構圖意象風格是蕭然,但不頹廢。
應對分析:
由于很明顯的出句點明了“秋”,對句就不應該出現與“秋”不和諧的意象元素,并且一定要在出句意象風格的框架下來選擇對句元素。比如:不顧時令用“柳”“荷”,或者不顧意象風格,用“海”“大漠”等等都是不可以的。
原句應對:
楓葉荻花秋瑟瑟
閑云潭影日悠悠 [南昌百花洲]
對句選擇了“閑云”“潭影”和“日”來應對,使得,上、下句畫面渾然一體,共同完成了一副優美完整的意象構圖。
這里有幾個例外:
1、巧構意趣對聯。
所謂巧構意趣對聯,有兩個特點:
a、句中采用了種種對聯技巧、手法,含有我們通常所說的“機關”
b、以“趣”取勝,而不是“境”
巧構意趣對聯,又分為兩種情況:
a、出句所要表達的都在字面上了,而對思想的空間是關閉的,簡單的說,就是不具備氛圍營造的特點。這樣的對聯以其獨有的趣味性為人所接受,并在民間廣為流傳了許多才子佳人的佳話。但是這樣的對聯,讓人感覺到的只是其中的“趣”,可以說是“有象無境”。上、下句,注重的是合趣,并非為了也不能展現一個共同的主題或氛圍。這樣的對聯,不必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舉例:
出句: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出句分析:
意象構圖背景為:和尚用篙撐船,構圖描述直白,沒有氛圍營造,但是別有趣味:撐船的時候,剛好和尚的倒影也在水里----形象成羅漢,和尚一篙一篙地點下水去,落在自己的倒影上,就像在打羅漢一樣----而和尚一般是絕不敢打羅漢的。出句通過水的倒影,將實的和尚與虛的羅漢通過篙聯系起來,篙入水,就是打。這樣的出句,趣味性很強,應對時要對的主要是其中的“趣”,在時空構圖統一的情況下,如果無法應對,可以不強求統一,對出“趣”即可(不過,顯然能統一則最好)。
應對分析:
對句要合趣,就同樣也要虛實結合。既然可以跳出出句的意象構圖,就可以縱橫想象力。
比如:我可以選取月下倒影,這樣對:
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尼姑采藥,刀削月下觀音
而原句是仍然采用了水中倒影,這樣對:
和尚撐船,篙打江心羅漢
佳人汲水,繩牽井底觀音
b、巧構兼顧氛圍的營造或意境的刻畫。這樣的對聯“有象有境”,對句要和出句一樣,兼顧巧構和意境,也必須要考慮意象時空構圖的統一。
舉例2:
出句:舟下青山軟
出句分析:
基本構圖元素:“舟”“青山倒影”,另外隱含構圖元素:“青山”“綠水”,意象構圖描述:(煦日下)青山綠水,蕩舟,舟下青山的倒影隨水波蕩漾。由上面的構圖和句中句眼“軟”字,定下了出句的基本構圖風格:悠閑、輕松、愜意。趣為:山和軟本來是完全不能搭界的,但是倒影在水上,就剛好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