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
杜如晦
杜如晦(585~630)
唐朝初年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
如晦年輕時愛讀書,喜談文史。隋大業(yè)中,補(bǔ)滏陽縣尉,不久棄官回鄉(xiāng)。唐武德元年(618),被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兵曹參軍,遷陜州(今河南三門峽西)總管府長史。房玄齡對世民說:如晦有王佐之才,如欲經(jīng)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立即奏請調(diào)如晦為秦王府府屬。如晦常從征伐,參與機(jī)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陜東道大行臺司勛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學(xué)館為十八學(xué)士之首。武德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dāng)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譖毀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齡同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jìn)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jiān)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仆射,仍領(lǐng)選事。同年冬,患病解職。四年三月卒。
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朝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每在太宗前議事,玄齡說:非如晦不能決。如晦亦能尊重玄齡之策。時稱如晦長于斷,玄齡善于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后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