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使學生認識長方形的邊、角特點。培養學生探索新知、小組合作、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使學生通過發現、驗證的過程對新知識得出結論,培養學生主動發現并親自驗證知識的嚴謹的學習態度,同時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學重點】使學生通過發現、驗證,掌握長方形邊、角的特征。使學生會認、會畫長方形,知道長方形的長與寬。【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觀察、質疑、操作、驗證的過程中,感受長方形的特點,掌握長方形的特點。【教具準備】長方形、課件。【學具準備】小長方形、小棒、三角尺。【教學過程】一、導入師: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探秘”,好不好?今天有好多秘密等著你去發現,可是發現這些秘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用聰明的小腦瓜思考,用你的眼睛仔細觀察,用你的小手親自操作,還要和你的同學共同配合,你們有沒有信心?(提供學習方法。)好,那我們準備出發!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請看──(課件1:出示一間用圖形搭成的小房子。有三角形、圓、正方形、長方形。)這間小房子可藏著秘密呢。你看它是用很多我們認識的圖形來建成的,你能幫大家找一找,搭建這間小房子時用了哪些圖形嗎?(感受“小房子”中的各種圖形。)看來大家已經和這么多圖形交上朋友了。平時,我們想和一位同學做好朋友,就要先了解他,對不對?要了解他是不是很有愛心,很關心集體,很喜歡幫助別人……同樣,我們想和一個圖形成為好朋友,也要先了解它各個方面的特點。剛才我們看到了小房子的身體、門、煙囪都是長方形構成的,(點擊屏幕,屏幕上只剩長方形)那今天我們就先和長方形成為好朋友。《長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精選13篇)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1
1.知識與技能:認識長方形面,使學生初步理解由面組成體的意義;使學生在認識長方形面、掌握長方形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操作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提出問題,通過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發現規律,主動他就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能初步應用長方形的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意義,會求長方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長方形周長的推導過程。
教具準備:
釘子板 活動記錄單學具準備:帶有長方形的盒子,釘子板學具,米尺
教學過程:
一、 聯系生活,引入新課上節課
老師給大家留了個作業,讓同學們觀察周圍的物體,看哪些物體上有長方形,并量出他的長與寬,你們搜集到了嗎?(搜集到了)都搜集到什么?學生匯報自己收集到的長方形并說出它的長和寬。還有很多,是嗎?(是 )好了,同學們,看得出來,你們都是細心觀察的好孩子。同學們搜集到了這么多的長方形,看來,長方形在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學啊就在我們身邊,對嗎?這么多的長方形,它們的大小一樣嗎?舉起你手中的物體,師選出兩個大小不一樣的.帶有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到前面來。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大?哪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呢?誰能上前面來指給大家看看?那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一樣長嗎?誰能看出這兩個長方形,哪個周長長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可見長方形的周長是由它的長和寬決定的,長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的周長。師板書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通用12篇)
《長方形的周長》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通過探究理解、掌握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探究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鞏固舊知,導入課題。
1.什么叫做周長?
2.同桌摸一摸課桌的周長。
3.長方形的長邊和短邊分別叫做什么?有什么特點?【復習鞏固,為后面學習做準備】
二、探索交流,學習新知。
1.出示籃球場圖(圖略):
2.指出長方形籃球場的長和寬。
3.學生探究
、艑W生獨立思考計算:要計算籃球場的周長,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想怎樣算出這個圖形的周長?
、扑娜诵〗M合作交流計算長方形籃球場的周長有哪些方法?
、侨鄥R報:長方形的四種算法。
、人伎迹呵箝L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總結建構。
長方形周長的計算你認為哪一種算法更簡單?
。ㄩL+寬)×2=長方形的周長
三、鞏固練習,內化提高。
1、用簡便方法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比較三道題有什么共同特點?)
2、想想做做:
。1)一塊長方形的臺布,長5分米,寬4分米,在它的四周繡上花邊;ㄟ呴L多少分米?
。2)一個長方形花壇的長是5米,寬是3米,這個花壇的周長是多少米?
3、動腦筋:
4、思考探究:
要用一段鐵絲圍成一個長5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這段鐵絲的長度是多少分米?
四、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學會了哪些本領?有什么感受?還有問題嗎?【讓學生大膽發言】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通用5篇)
《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97-98頁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理念:《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本課遵循這一理念,力圖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提出問題—尋找計算方法并推導面積公式—實際應用”三個環節組織學生實驗操作、觀察、比較、公式推導、驗證結果等,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教學,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間,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從而使數學課堂成為生活與數學和橋梁。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自己通過實驗操作和觀察比較發現并驗證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使學生初步理解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2、能力目標: 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滲透實驗--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嚴謹的科學態度,讓學生初步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觀察、質疑、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養成勇于探索和實踐的良好品質。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合作能力,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創造意識。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設計(新人教)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第一課時 認識周長
教學內容:書96頁--98頁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理解周長的含義。
2、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3、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系、互相轉換的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周長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掛圖,有生活的實例引入周長
桌布一周的長度是桌布的周長
樹樁面一周的長度是樹樁面的周長
二、感悟周長
教學例2 摸一摸、說一說
用手沿課本的封面的四周摸一摸
舉一舉生活中的周長
三、量一量
逐一摸索量事物周長的方法
用軟尺量
《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在一年級上冊中學生已經直觀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這部分教材以此為起點,首先安排學生認一認這些積木,然后通過描一描、印一印、摁一摁等多種方法引出了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從物體上“分離”出面以后,為了引導學生進一步研究面的形狀,感受長方形、正方形和圓的特點,形成有關圖形的正確表象,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畫一畫、找一找、圍一圍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手腦并用,不僅在知識層面上得到鞏固和深化,而且進一步體會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了數學思考,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愿望。這部分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平面圖形,乃至運用圖形描述問題、借助圖形直觀進行思考的重要基礎,因此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準確把握要求、合理組織學習活動顯得尤為重要。設計理念:
教育不是告訴。荷蘭著名數學教育家指出: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其一,學生通過自身活動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徹,掌握得快。其二,“再創造”是一種發現,能激發其學習之興趣,以及深入追尋探索的內部動力。其三,通過“再創造”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也是人類的一種活動。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也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基于以上認識,本課在教學設計中力圖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更注重讓學生主動參與圖形知識的探索過程。教師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動,發現并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讓他們經歷一次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使其成為真正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