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尺子去釣魚》教學反思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3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范文 篇1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蘊含著很深人文道德的文章,而且很深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從故事中受到啟示,是比較困難的。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都是“啟示”,而不是單純的“釣魚”和“放魚”。把釣魚和放魚過程中“我”的心情變化的語句作為教學的重點,既要求感受體驗,也要求讀出情感,把“啟示”作為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設計教學:
一、對釣魚這件事的理解
對捕撈開放日前一個夜晚發生的事情,我主要抓住兩個問題:
1、找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句子
2、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句子
學生在找出這些句子之后,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到“我”對大鱸魚的喜愛,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之難。學生分析得很到位,也很透徹。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也能很快地找到句子,能體會到父親對我要求嚴格,但不能體會到這種嚴格其實就是一種愛。直到我問學生:“父親難道不愛我嗎?”學生就勢說:“愛。”我知道一些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就問他們:“怎么看出愛‘我’呢?說說你的理由。”孩子們無語。由于時間問題,我沒有在這里多停留,就把課文的引到了倒數第二自然段。
二、對倒數第二自然段的理解
在學生默讀本段之后,我讓學生找出作者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很快找出: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學生齊讀課文之后,我問學生:“什么是道德?”學生回答:“人的公德。”也有學生說人的品質。我又問學生:“在我生活中哪些時候我們面對道德的選擇,或者也可以說是顯現人的素質?”學生有說看到垃圾的時候,學校公物壞的時候,也有說看到有人做壞事的時候。我就問學生:“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學生當然就說“主動拾垃圾”“見到壞人壞事要跟他們作斗爭。”我又假設了一些情況,比如:你這天病了,很不舒服,你見到垃圾會主動撿起來嗎?學生猶豫了。我引出“實踐難”三個字。接下來,我讓學生再次回讀本段課文,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感受。這樣,“道德只是個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通用4篇)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結構鮮明的短文。課文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啟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格,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輕聲讀或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于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孟慶芬
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讀的目的,以讀為本,運用多種形式、手段,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注意讀思結合,激發興趣,以情促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提高教學效率。
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
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理活動時,我鼓勵學生在有關的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體會,進而在師生的交流、討論中完善體驗。可以看出,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例如對“‘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這句話的理解,學生體會到了難受、傷心、委屈等,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體驗。再如引導學生就“我”和“父親”還會說什么進行想象續說時,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進行爭論。
二、抓重點詞,感悟情境。
語言文字是進行朗讀訓練的憑借,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文章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品讀,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從而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所以,閱讀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對語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應的不同層次的朗讀要求,不能讓讀停留在同一層次,也不能提出過高的要求,要由淺及深,逐步提高。
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導學生朗讀的問題。當學生找出了有關的句子,用怎樣的方式使學生的朗讀質量得以提高?怎樣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如何實現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目標?如何評價朗讀的結果?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還很粗淺,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課文中難點的處理問題。在課文中,學生理解起來最難的是“什么是誘惑人的‘魚’”。在學生討論后,還是不能說出個所以然,由于時間關系,還省去了聯系實際這一環節,就讓學生帶著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課堂。應該說,學生對這個問題是很含糊的,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講授。三是學生情感的激發問題。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養的文章,如何讓學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禮,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產生一種震撼,這在課堂上顯得薄弱。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在《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中體現課改理念,落實《課標》要求,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實踐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難點突破,巧妙而富有層次
本課的難點,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這句話的理解。對這個難點,我先導出問題:是”是什么意思?“非”是什么意思?在這件事中,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構思成文的寫作思路,體現語文教學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教學思想;其次,重點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學,激活思維,生成問題,當是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變序的教學,有利于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避免平鋪直敘、呆板單一的教學程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為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礎。
二、學生學習,主動而方式多樣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適當開展合作學習,重點突出探究學習,是本設計的重要思想。為體現這一思想,設計中的“關于留下鱸魚的原因,作者心情的變化這一教學環節,以重點問題的提出為導向,以學生的自主讀書為重點,通過默讀、帶著問題讀、小組合作讀、體會情感、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將主動學習、積極探索滲透于每一個環節和活動中,從而真正做到讀書的自主性、多元化、情感化。在此基礎上,輔之以適當的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促進學生對課文詞句的理解和內容的把握,促進學生對個體生活的回憶與體驗。
三、立體探究,綜合而力求創新
語文教學講究整體化、綜合化、實踐化。以問題為核心的立體探究的教學設計,其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讀文、悟情、辯理三者有機結合、綜合、統一起來,充分體現“立體探究”設計的特點和價值。立體探究的設計,正體現了語文教學這一基本規律。就本文而言,學文是基礎,悟情是體驗,辯理是目的。三者是有序的,然而又是統一于本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容偏頗,更不容分割的。在學文中思考,在學文中悟情,在學文中明理。通過品評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情感,質疑辯論,聯系個人生活實際等具體操作環節的有效實踐,基本達到實際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篇1
《釣魚的啟示》教學反思
今天,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當學生在討論交流“父親為什么要放了這條大鱸魚”時,開始階段,學生都聯系課文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基本都比較正確。可比較愛鉆牛角尖的王明軒忽然說:“爸爸放了大鱸魚,是為了做給兒子看。”同學們一聽,先是一愣,接著議論紛紛。說實話,這一觀點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冷靜下來一想,對于我們中國人,在“禁釣時間內收起禁釣的魚”這們的事不是司空見慣嗎?那“做給兒子看”這不也是大有人在嗎?但在國外,由于國情的不同,由于素質的不同,“放回鱸魚”這又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于是,我立刻就追問了一句:“那你認為,如果沒有兒子在場,父親是不會放了這條鱸魚的?”回答是肯定的。接著,我又進一步追問同學們:“如果是你,你會想些什么?你會怎么做?為什么?”讓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辯論。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一陣辯論后,大家得出一個共同結論:那條鱸魚必須放,因為我們都應該自覺的遵守已經制定好的規則。我馬上告訴他們:“自覺,是每個公民應有的好修養。只有自覺遵守規則,自然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安定,人身才能安全。就像我們對待交通規則一樣,如果你能自覺地去遵守,你的人身安全就多一些。正是有一些人在沒有交通警察看見的情況下,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規則,才造成了車毀人亡的慘劇。”這樣一來,本來有點難以理解的課文主題,就在同學們的討論之中,很輕松的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