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釣魚教學反思(通用4篇)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結構鮮明的短文。課文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的形象。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我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啟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格,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了。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1、以讀為主,讀中體驗。
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進行讀,在讀中感悟、體驗。有篩選主要信息的輕聲讀或默讀,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我”得到啟示的語句等;有在體驗中的朗讀,如讀“我”的心理變化以及父親態度的語句等。感悟體驗方法的引導力求符合文本特點。一是運用整體感受法。課文中父親和“我”的人物形象豐滿、意境悠遠、意象豐富,初讀時引導學生整體感受父親和“我”的形象。二是角色體驗法。課文對“我”的角色著墨多,形象鮮明;父親的角色著墨雖然不多,但對于子女嚴格進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朗讀與感悟中體驗。三是想象體驗法。對“我”再次向父親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導學生想象:兒子向父親“乞求”,會怎么說?四是移情體驗法。父親的“不容爭辯”,引導學生移情體驗:你就是父親,當你兒子投來乞求的目光時,你會“不容爭辯”地說些什么?
2、引導思維,解決問題。
閱讀的本質是思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解決問題。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以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難點。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
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
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說當自己遇到道德難題的時候,如父母不在家,練習沒有完成很想玩電腦時;老師多給了分數時;營業員多找你錢時;馬路上沒人看到,你撿到錢時……都會怎么做。學生的思想進行了洗禮,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訓練。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了對“啟示”的理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學學生朗讀得還不夠充分,對于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得不夠透徹,學生還不太會聯系生活實際來談對啟示的理解,學的內容較死板。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就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學會把問題解決,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 篇2
文章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作者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中體會到“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釣魚、放魚、啟示”這條主線,分成三個板塊,一個一個板塊學習。
在第一板塊中,我提出了這是一條怎樣的魚?引起學生的興趣,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指導朗讀。
在第二板塊中,我讓學生圍繞“放”與“不放”展開對話,體會我的心理變化,然后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在第三個板塊中,劃出作者的啟示,讀讀,議議。圍繞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展開對話,抓住“我卻不止一次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魚”指的是什么?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那些“魚”呢?你有沒有遇到到過呢?
基本上學生跟著我的`思路學習,但似乎我說的太多,給學生自己深化理解的時間太少。所以教學就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上,沒有在課文的更深層次上進行挖掘;另外,在應該讓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小作者心情變化的時候沒有強化,只是請幾個學生讀了一下,這里做得不到位;還有,在讓學生討論課文中啟示部分內容時,沒有深入進去,感覺有點泛泛而談。
總的來說,上課思路是很清晰的,但是師生之間對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可能與平時的訓練有關。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 篇3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于駕馭學生的主動性并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獲。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曾說過:“兒童有他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睂W生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個體,總是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來接觸新的閱讀文本,他們的閱讀個性是客觀存在的。正所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币虼,對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從若干個角度進行不同的解讀。在閱讀過程中,多俯下身來傾聽孩子們的發言,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享受閱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我試著給了學生更多的發言權,還給予學生閱讀反思的時空。學生通過閱讀反思,開啟了心智,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于學生個人的生活閱歷較淺,看待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全面。當學生在回答問題出現偏差時,教師不要急于去否定,而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看法,潛心閱讀文本的重點段,這樣就給予了他閱讀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激發了學生繼續閱讀的興趣,保護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再一次形成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語文釣魚教學反思 篇4
我之所以選取>這篇課文,是因為在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很契合現在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導向。雖然這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其中的涵義是比較難以理解的,但是這篇課文所彰顯的道德指向,是學生在成長道路中不可缺少的,我覺得用這節課來參加賽課是很有意義的。課前我思考這篇課文的教學,既得讓學生學得懂,又學得讓學生覺得有趣,根據班上孩子的實際情況,我采用了以讀帶講,講中理解,理解上提升朗讀的教學策略。我認為,讀是學生理解文本、體驗文本的重要手段。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從分說明了充分的讀文對于學習理解文章的重要意義。關校長的屢次指導也讓我認識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從語言文字的閱讀中受到感染,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同時,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因此,本節課我的教學始終以“以讀為主”。在這節課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多種形式地讀,從剛開始的同桌合作讀課文,到自主瀏覽課文,再到默讀課文、自由讀文,讓學生不斷的在讀中感悟、體驗,并找到重點的句子,如找出表現“我”的心理變化的語句,父親要“我”把魚放回湖里的語句,力求符合學生的理解來領悟文本特點,這樣的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能夠緊緊地被教材所吸引,自主而饒有興趣的投入在個個問題與環節之中。再加上小組合作的實施,讓學生樂于朗讀并樂于學習。學生把自己在朗讀中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語言進行匯報,使得書中的知識潛移默化的進入孩子的頭腦,是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學生分明在一次次的朗讀中不斷加深著對于文章主旨的理解,我從他們的語氣語調里也清楚的聽到了,他們對于道德抉擇的正確選擇與思考,這就實現了我對于這節教學目標的落實與對于重難點的突破。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感受到在教學過程中有一些不足,盡管讓學生對于父親的語言有了想象性的創作,但是我發現學生寫的句子,詞匯量匱乏,缺乏創新性的詞語,沒有充分發揮讀寫結合的優勢。極少數學生上課不發言,不思考,一小部分學生想象能力差,自主學習能力差,沒有養成好的交流習慣,對于文中的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生還是理解的不透徹,聯系生活實際來談有些浮于表面。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盡力避免學生的以上學習漏洞,更加完善我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