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 二年上冊數學 第二單元第三課時:做家務(2的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生活情境,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會學習乘法口訣的學習過程與方法。
2.知道2的乘法口訣的含義,掌握2的乘法口訣,會用已學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視步培養觀察、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重點:編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探索記憶2的乘法口訣的方法。
教學準備:掛圖乘法口訣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在家里會做家務嗎?誰來介紹一下你常做哪些家務活呢?板書課題:做家務
今天,老師帶同學們到小明家做客,看看小明在家里做些什么。
(出示掛圖)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看一看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同桌互相說說,再匯報。)
2、擺一擺
師:請同學們看看小明是怎樣擺筷子的呢?(一雙一雙地擺)你們能幫助小明把其余的筷子擺好嗎?
請每位同學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想一想:共要擺幾次。(9次)要求邊擺邊說:一雙筷子有2根,2雙筷子有4根……
根據擺的過程,批數填寫在表格中。
組織全班匯報。
3、試一試
(1)根據表格寫乘法算式。
師:1雙筷子2根也就是幾個2?(1個2),那么1個2是2,用乘法算式表示,你們會嗎?(同桌交流、匯報。老師板書:1×2=2。)
(2)、請同學們根據表格列式乘法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全班匯報。
(3)、根據5的乘法口訣編制2的乘法口訣
(4)、整理2的乘法口訣。同桌交流怎樣記口訣。
(三) 教學效果測評
1、對口令游戲。
北師大版 二年上冊數學 第二單元第三課時:做家務(2的乘法口訣)
高二上冊數學教案2023模板(通用5篇)
高二上冊數學教案2023模板 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隨機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
(2)了解隨機事件在大量重復試驗時,它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
(3)了解概率的統計定義及概率的性質;
(4)利用概率知識正確理解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1、事件的分類;
2、概率的定義;
3、概率的性質
(2)教學難點:隨機事件的發生所呈現的規律性、
三、學法與教學用具:
1、引導學生對身邊的事件加以注意、分析,結果可定性地分為三類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隨機事件;通過觀察實驗數據,讓學生無意識地發現隨機事件的某一結果發生的規律性;
2、教學用具:硬幣一枚,計算機及多媒體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概率論的由來。(問題引入) 概率論產生于十七世紀,,但數學家們思考概率論問題的源泉,卻來自于賭博。傳說早在1654年,有一個賭徒向當時的數學家提出一個使他苦惱了很久的問題:“兩個賭徒相約賭若干局,誰先贏 3局就算贏,全部賭本就歸誰。但是當其中一個人贏了 2局,另一個人贏了1局的時候,由于某種原因,賭博終止了。
問:賭本應該如何分法才合理 " 這位數學家是當時著名的數學家,但這個問題卻讓他苦苦思索了三年,三年后,荷蘭著名的數學家企圖自己解決這一問題,結果寫成了《論賭博中的計算》一書,這就是概率論最早的一部著作。
我們知道賭博中有贏有輸,可能贏也可能輸,F實生活中也一樣,有些事情一定會發生,有些事情不一定發生,有些事情可能發生也可有不發生。那么在數學中如何定義這些事情?
8年級上冊數學教案(精選12篇)
8年級上冊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推導平方差公式,并且懂得運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特殊形式的多項式乘法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和推理能力,使學生逐漸掌握平方差公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體會在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創造性。
【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方差公式的推導和運用,以及對平方差公式的幾何背景的了解。
難點:平方差公式的應用。
關鍵:對于平方差公式的推導,我們可以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總結、猜想,然后得出結論來突破;抓住平方差公式的本質特征,是正確應用公式來計算的關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情境設置】教師請一位學生講一講《狗熊掰棒子》的故事
【學生活動】1位學生有聲有色地講述著《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其他學生認真聽著,不時補充。
【教師歸納】聽了這則故事之后,同學們應該懂得這么一個道理,學習千萬不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前面學,后面忘,那么,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呢?還記得嗎?
【學生回答】多項式乘以多項式。
【教師激發】大家是不是已經掌握呢?還是早扔掉了呢?和小狗熊犯了同樣的錯誤呢?下面我們就來做這幾道題,看看你是否掌握了以前的知識。
【問題牽引】計算:
(1)(x+2)(x—2);(2)(1+3a)(1—3a);
(3)(x+5y)(x—5y);(4)(y+3z)(y—3z)。
做完之后,觀察以上算式及運算結果,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再舉兩個例子驗證你的發現。
小學上冊數學《高矮》教案模板(精選13篇)
小學上冊數學《高矮》教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初步感知物體有長有短,通過學生操作學會比較物體長短的方法;知道長和短是比出來的。通過小組活動探討對比高矮的不同辦法。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在小組活動中讓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用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頁、10頁,及練習一的第6、8題。
教具、學具準備
1、15袋不同的物品。
2、兩枝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鉛筆。
3、教學所用的實物圖。
教學設計
教學長短
1、引導學生觀察。
師談話:今天,程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紙袋,你們想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東西嗎?
[設計一個懸念,讓學生一上課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紙袋上,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
請組長將紙袋中的東西倒出來。大家看一看,都有什么?
[組長帶領大家參加活動,促進小組合作交流。]
2、交流、匯報。
a、請各組說一說:你們的紙袋里有什么?
b、小組交流、匯報。
學生可能說出:兩枝鉛筆,一枝綠色、一枝花色;兩把尺子,一把是藍色,一把紅色,三根彩帶,一根是粉色,一根是紫色,一根是白色。
c、要求學生把同樣的東西放在一起。
引導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物體有長有短。
。ò鍟洪L短)
[此處,讓學生在分類放東西活動中,通過眼睛看和動手操作,感知物體有長短。]
3、探究比較長短的方法。
a、請學生說一說:怎樣知道哪個物體長些,哪個物體短些?
小學上冊數學《文具》優質教案(通用15篇)
小學上冊數學《文具》優質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與交流,懂得愛護人民幣,感受人民幣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2.能正確使用人民幣進行購物游戲,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3.認識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初步掌握其換算關系及簡單的付錢方式。
【活動準備】
小錢包(內裝有1元、5元、10元的硬幣和紙幣)、表格、幻燈片、文具實物等。
【活動重點】
認識1元、5元、10元的人民幣,初步掌握其換算關系。
【活動難點】
了解不同的付錢方式,掌握簡便的付錢方法。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人民幣,初步了解人民幣的外形特征及名稱。
1.出示錢包,提問:“這是什么?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個小錢包,請你看看錢包里有什么?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與同伴交流,發現各種面值人民幣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3.錢可以買什么?
小結:錢可以買衣服、用的家電,吃的菜等,我國的錢叫“人民幣”,上面都有國徽、有“中國人民銀行”的漢字以及表示錢數的數字、漢字等。他們也有許多的不同點,如有硬幣和紙幣之分;上面的圖案、文字、數字也不同。(圖案滲透:1元背面有三潭印月,5元背面有泰山觀日峰;10元背面有三峽。)
二、創設坐公交車的情境,了解1元、5元、10元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師帶領幼兒坐公交車,并在公交站牌兌換人民幣。
小結:5元等于5個1元,10元等于10個1元或是2個5元,1個5元和5個一元合起來也是10元。
三、創設“文具店購物”情境,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購物付錢的幾種方法,鞏固1元、5元、10元之間的換算關系。
人教九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精選2篇)
人教九年級上冊數學教案模板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百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確的互化。
2.在學習互化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這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后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打下基礎。
3.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理解掌握百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復習準備
1、課件出示復習題。
張宇跳繩個數是陳聰的1.37倍。
王志祥跳繩個數是陳聰的6/5.
劉星宇跳繩個數是陳聰的137.5%.
思考:這三個人誰跳得最多,怎么比較?
2.引入新課。
在生產、工作和生活中進行統計和分析時,為了便于統計和比較,我們常用百分數表示一些數據。除了用百分數表示,還可以用什么數表示?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以及百分數和分數的互化。
二、活動(二)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
(1)回憶小數化分數的過程。
(2)小數要化成百分數,分母應是多少?怎樣使它的分母變成100呢?
三、活動(三)百分數化成小數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數。
、傩祷俜謹捣謳撞竭M行?
②學生回答,教師板書:0.25=25/100=25%
、1.4怎樣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根據什么?
、堋白鲆蛔觥:把下面各小數化成百分數。
0.38 1.05 0.055 3
⑤觀察例1的各小數,化成百分數后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你所做的練習的各數是不是也發生了同樣的變化?這一變化符合什么?
、蕃F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數化成百分數嗎?(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