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古代埃及的歷史遺產
第2課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新生
教案一、教學目標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努比亞古埃及神廟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紀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通過對努比亞遺址神廟群興起的認識,理解人類文明的演變性。1.例舉努比亞遺址神廟群的興起等知識,說明其在埃及文明中的歷史地位,探討努比亞遺址的宗教建筑藝術特點。2.例舉分析努比亞遺址神廟群的典型代表及藝術價值,說明其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3.列舉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史實,說明人類文化遺產拯救活動中國際合作的重要作用。問題探究法閱讀法圖表法1.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廟的非凡藝術價值,樹立關注世界文化遺產命運的責任感和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使命感。2.由阿布辛拜勒等神廟的藝術文化價值,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真摯感情。3.由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大規模拯救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援助精神。阿布辛拜勒神廟等杰出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廟,是努比亞遺址中最雄偉的代表性建筑;大神廟的建筑特征;阿布辛拜勒小神廟的建筑藝術特征;菲萊神廟的建筑藝術特征。通過對阿布辛拜勒神廟等杰出文化遺產代表的認識,理解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歷史,認識阿布辛拜勒等神廟遺產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價值。問題探究法情景體驗法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國際社會援助搶救努比亞遺址;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及意義。由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史實,理解人類保護文化遺產的迫切性與可行性。問題探究法閱讀法圖表法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2.教材分析與建議 教學重點 努比亞遺址神廟群的杰出代表 教學難點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藝術特點;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中人類體現的精神意識及意義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內容主要從兩個方面向學生介紹古埃及神廟歷史遺址的:努比亞遺址神廟群是古代埃及神廟藝術的集中體現,努比亞遺址神廟群大多建于公元前13世紀埃及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集中體現了古埃及宗教建筑藝術的特點,與金字塔一樣,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阿布辛拜勒神廟和菲萊神廟是努比亞遺址中最典型的代表性建筑,其雕像形象逼真,氣勢宏偉,浮雕因精美而聞名于世。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使阿布辛拜勒神廟文化轉移到安全地帶,按舊貌重建,避免被人為毀壞的命運,國際力量積極參與,一次國際性救援活動大規模展開了,成功地拯救了幾十處古跡,這次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活動,展示了人類對自身歷史的尊重和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提高。 本課涉及的歷史文化遺產知識,趣味性強,對學生有很強的學習吸引力,一些具體知識內容的難度不是太大,因此,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于教學中涉及的情感價值觀培養問題,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注意把教學活動依托在一定的情感材料上,逐步形成真切的態度,達到提高學生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教學目標,切忌不能空泛而談,也不宜用歷史結論充當情感感受。建議教師要精講一些歷史概念,如:阿布辛拜勒神廟、菲萊神廟、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并組織學生討論難點、分析重點,逐步深入探究“為什么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這一問題,為提高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打下知識基礎。 本課引言是一段文字構成的,講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古代埃及神廟是埃及典型、寶貴的文化遺產,它們與金字塔一樣都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二是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成功搬遷,創造了奇跡般的歷史,也說明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建議教師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引言內容。問題一、假如你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你計劃去埃及游覽古埃及神廟的歷史遺址,你選擇的典型地區是哪兒?你游覽歸來后,你能用生動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古埃及神廟的藝術價值嗎?問題二、今天,如果你再去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歷史舊址,你還能看到阿布辛拜勒神廟的舊貌嗎?為什么?以上事件有何歷史標志性意義?通過提問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初步了解,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 本目內容敘述了古埃及神廟文明的興起狀況、古埃及神廟群的杰出代表和典型神廟的藝術特點等問題。 (1)古埃及神廟建筑群的興起。 教材先敘述了神廟文明產生的背景:大約從公元前22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埃及經歷了兩次較長時間的分裂和混亂,且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后來又以南方的底比斯為中心重新統一。此時期,古埃及王國規模宏大的神廟建筑逐漸取代了金字塔,神廟建筑群同金字塔一樣,成為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 隨后,教材指出神廟建筑的總特征:古埃及神廟,主要以阿布辛拜勒至菲萊的努比亞遺址保存最為完好。努比亞遺址的神廟宗教建筑,大多建于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集中體現了數千年前古埃及宗教建筑藝術的特點。 (2)神廟建筑群的杰出代表──阿布辛拜勒大神廟、阿布辛拜勒小神廟和菲萊島上的菲萊神廟。 教材分析了阿布辛拜勒神廟真正稱得上是偉大的世界奇跡,是努比亞遺址中最雄偉的代表性建筑。阿布辛拜勒神廟位于尼羅河上游的西岸,包括一大一小兩座神廟,全部由人工在崖壁上雕鑿而成。阿布辛拜勒大廟坐西朝東,臨峭壁而俯瞰尼羅河。 教材敘述外部特征說:神廟正門入口不大,左右各有兩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四尊雕像高20米,造型一致,都是頭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視遠方,神態威嚴。這些雕像形象逼真,氣勢雄偉,是古埃及藝術中絢麗的珍品之一。 教材描述內部特征說:神廟內部與一般神殿相似,有三個相互連接的大廳,其進深達60米。入口的大廳通道兩旁,有八尊神像挺立護衛,兩側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著太陽神等四座神像,拉美斯二世位列其中。整個殿堂的頂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生動地反映了拉美斯二世統治時期的生活情景和社會風俗。 教材驚嘆神廟的精湛之處:神廟建造最精妙之處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隨著太陽的升起,陽光就會從神廟正面的入口射進神廟內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座神像,前后持續大約20分鐘,然后消失。這道陽光被稱之為“天堂的火焰”,據說從此之后每年在法老的生日和忌日這兩天,陽光都會這般投射到神廟最深處拉美西斯二世的身上。 建議教師在知識學習時,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調動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把課堂教學變得直觀、生動、互動并輕松有趣,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展示“阿布辛拜勒大神廟的外觀”,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教師提問:你從阿布辛拜勒大神廟的外部,了解該神廟有哪些藝術特點?學生可從“阿布辛拜勒大神廟的外觀圖”,觀察出:神廟雕鑿于崖壁上;神廟正門入口不大,左右各有兩尊巨型石像,石雕像造型一致,神態威嚴,氣勢雄偉等內容。 教材對阿布辛拜勒小神廟,由外觀到內部依次敘述:距阿布辛拜勒神廟不遠,是拉美西斯二世為其后妮菲泰麗修建的廟宇,即小阿布辛拜勒廟,也是在懸崖上雕鑿成的,只是規模稍小。神廟正面入口處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兩尊是王后。每尊都高達10米。神廟內有多座精心雕刻出的王后──妮菲泰麗的塑像,與多數古埃及雕像莊重、穩定的風格不同,這里的王后雕像神態自若,美麗動人。墻壁和天頂上飾有色彩鮮明的浮雕圖案,盡管經歷了三千多年,色彩依然如故。 學習阿布辛拜勒小神廟時,教師也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展示“阿布辛拜勒小神廟的外觀”,引導學生讀圖并思考:阿布辛拜勒小神廟的外觀藝術內容有哪些?學生可說出:神廟在崖壁上雕鑿,正面入口處雕有六尊石像,石像高大等知識內容。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展示神廟其他圖片,并根據圖片的直觀內容,提出與圖片內容聯系密切的問題,以此加深學生對神廟藝術特征的認知,但注意不能把知識拓展過多。 對菲萊神廟,教材擇其精要說:坐落在菲萊島上的菲萊神廟,建于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之間,是努比亞地區另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神廟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時代的建筑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筑藝術于一體的杰作,廟內雕刻著眾多女神的浮雕像,精美無比。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本目的【歷史縱橫】內容,加深學生對神廟建造背景的感性認識,然后提問:你能用“阿布辛拜勒神廟的藝術內容”,說明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的“既頂禮神明,也炫耀自己的功績與威嚴”嗎?學生可以利用阿布辛拜勒神廟藝術上“對太陽神和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推崇”等內容來回答問題。 本目教學,教師還可以課前要求學生在課外動手收集神廟的圖片、文字資料,分類編輯,在回到課堂上分組展示;或者,經過精心準備,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出幾名同學扮演阿布辛拜勒大神廟、阿布辛拜勒小神廟和萊菲神廟的游覽導游家,讓導游領著同學們由外到內暢覽神廟藝術美景。這樣自設情景,身臨其境地感悟歷史,印象一定會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一定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第二目“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 本目內容敘述了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社會背景、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簡單內容和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意義等問題。 (1)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社會背景。 早在19xx年時,埃及第一次修建阿斯旺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于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阿斯旺水壩的重建,使得努比亞神廟遺址不可避免地將落到了被湖水淹沒的命運,1960年以后,努比亞文明遺址更是面臨著隨時消失在水海的危險。幸運的是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世界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他們在1959年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并起草了一份國際間合作保護計劃,會議后他們查勘和尋訪了所有位于阿斯旺和蘇丹之問的遺址,并發表了關于勘察、考古和發掘遺址的建議。在國際社會不懈的努力下,許多的努比亞遺址保護措施得以實施,并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護組織發表了一份國際倡議書,呼吁全世界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向他們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條件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搶救努比亞遺址。 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本目──【歷史縱橫】之一內容,加深學生對“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背景”的感性認識,然后設計問題提問: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為什么能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心?教師引導學生用阿布辛拜勒神廟的藝術文明價值來說明問題。 (2)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 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呼吁發出后,先后得到了51個國家的響應。196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個國家派出考古專家實地調查和勘測,決定將這個遺址整體搬遷,易地保存。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與保護運動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具體方案是瑞典的專家提出的。根據這個方案,埃及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采用特殊的工藝,把大廟小廟切割成塊,分別編號。然后用起重機吊裝,搬運到新址,再按原樣重新復原。正面的縫隙,全部用石頭顏色一樣的灰漿補齊。由于切割時注意了接縫盡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裝配后的神廟外觀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跡。只是在神廟內部,故意留下接縫,以便游客可以聯想起神廟的搬遷。尤為令人欽佩的是,遷移后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兩天早晨,太陽的光線可以從外面照射到最里面的太陽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國專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亞遺址的四十多處古跡。其中的22座神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后化整為零,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后按舊貌重建,避免了被人為毀壞的命運。為紀念這次搬遷,在神廟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蘭經、兩張埃及報紙和一些埃及硬幣,以及搬遷的文件等。1980年,埃及動工興建了努比亞博物館,以紀念這次國際救援活動,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 000平方公里,在這座博物館里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后六世紀努比亞文明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努比亞博物館建成以后,用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對本知識點的學習,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本目──【歷史縱橫】之二內容,加深學生對“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過程的辛勤勞作”的感性認識,然后設計問題提問: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中,你覺得取得了哪些成功?留下了怎樣的遺憾?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3)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意義。 對于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問題,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搶救活動,也是人類成功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壯舉。努比亞遺址的國際救援運動,顯示了人類對自身歷史遺產的尊重,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提高。 本目內容既是本課的學習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內容所在。建議教師要采取提問對話的方式,提出具有層次性的問題,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問題一、阿布辛拜勒神廟為什么要搬遷?為了搬遷社會各方面力量做了哪些準備?問題二、你能向同學們介紹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過程嗎?這次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給你留下了哪些情感感受?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難點,師生對話,解決教學重點知識,學生閱讀課文知識,配合解決問題,逐步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說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本目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學思之窗】所提供的材料,思考【學思之窗】提供的問題,師生充分討論后解決,以此提高師生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學習目的。 建議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吊裝圖》和《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施工圖》,以此兩幅圖片設立情景問題。可設計以下問題:假如你是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施工現場的一名指揮者,你說一說搬遷施工現場需要哪些技術人員?你說一說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施工的簡單程序是什么?你能描述一下當時參與搬遷活動的內心感受嗎?這些問題的處理,可以師生對話或學生相互對話的方式來解決。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關于“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一目 在“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一目的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直觀的感受世界文化遺產,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做一個收集工作,收集關于古埃及神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作一個簡單的匯報,看哪位同學收集的最多。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通過自己的調查來驗證古埃及神廟遺產的真實藝術特征,增強學生對教材知識的情感,又可以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教學中,本目還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問題一、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是如何產生的?努比亞遺址的神廟群在古埃及文明中具有怎樣的歷史地位?問題二、努比亞遺址神廟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這些杰出的建筑各自具有怎樣的藝術內容?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認識古埃及神廟文化在世界古代文明產生和發展中的地位。 關于“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一目 課前同樣可以布置學生做一個調查收集工作,收集與“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有關的材料。通過調查來認識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成功,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小型的課堂討論,主題是“人類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途徑?”,通過討論使學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得以提高。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歷史縱橫】,了解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迫切性,在此基礎上導入學習本目全部內容和【學思之窗】。 本目內容學習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問題一、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的社會原因是什么?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命運為什么能引起國際社會的關心?問題二、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過程中,搬遷人員是如何精心設計、努力工作的?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成功給后人留下了怎樣的啟迪?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逐一解決上述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加以指導,幫助學生歸納和理解,從而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講述“阿布辛拜勒神廟”時,可設計挑選若干名同學分別充當“阿布辛拜勒大神廟”、“阿布辛拜勒小神廟”和“菲萊神廟”的導游。 阿布辛拜勒大神廟導游介紹說:讓我們先看一看阿布辛拜勒大神廟的外觀吧!神廟由人工在崖壁上雕鑿而成,坐西朝東,臨峭壁而俯瞰尼羅河,神廟正門入口不大,左右各有兩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型石像,巨型石像造型一致,頭戴王冠,并膝而坐,平視遠方,神態威嚴。大家隨我進入神廟!神廟內部有三個相互連接的大廳組成,入口的大廳通道兩旁,有八尊神像挺立護衛,兩側有大小不一的小室。神殿最里面供奉著太陽神等四尊神像,拉美斯二世也在其中。大家看神廟殿堂的頂壁!頂壁遍刻精美浮雕和神奇的文字。神廟建造最精妙之處是每年的春分和秋分,隨著太陽的升起,陽光就會從神廟正面的入口射進神廟內部,照亮最里面供奉的四尊神像,前后持續大約20分鐘,然后消失。 阿布辛拜勒小神廟導游介紹說:讓我們先從外部,仰視阿布辛拜勒小神廟吧!小神廟也是由人工雕鑿在崖壁上,此神廟是拉美斯二世為妻子修建的。規模稍小,故稱阿布辛拜勒小神廟。神廟正面入口處雕有六尊石像,其中四尊是拉美西斯二世,兩尊是王后。同學們,隨我走進神廟!飽覽廟內景觀吧!大家看這些精心雕刻出的塑像,都是王后的,與其他雕像莊重、穩定的風格不同,這里的王后雕像神態自若,美麗動人。大家在神廟墻壁和天頂上發現了什么?對了!是飾有色彩鮮明的浮雕圖案,這些浮雕圖案盡管經歷了數千年,卻依然色彩如故。 菲萊神廟導游介紹說:菲萊神廟也是努比亞地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代表,它坐落在被譽為“尼羅河明珠”的菲萊島上,建于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之間,是唯一一座融合法老時代的建筑風格和希臘──羅馬建筑藝術于一體的杰作。請走進神廟吧!大家現在看到的眾多浮雕像,是雕刻女神的,這些浮雕女神像,精美無比,令世人驚嘆! 對于“阿布辛拜勒神廟”學習時,還可以利用知識結構表,掌握阿布辛拜勒神廟藝術知識。 案例二 學習“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一目。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情景,組織學生進行一場討論,主題為“國際社會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是我們最需要的?”。 觀點一:國際社會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技術上,可得到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觀點二:國際社會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資金上,可彌補經費不足,度過困境。 觀點三:國際社會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社會效應上,可產生最廣泛的社會影響。 觀點四:國際社會共同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社會環境上,可最大程度遏制破壞文化遺產的活動。 …… 案例三 學習“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一目。教師可以設計成功搬遷意義的討論,拓展對阿布辛拜勒神廟成功搬遷意義的評價。 例如,(評價之一):阿布辛拜勒神廟的保護使我們追溯到了人類社會幾千年前的文明歷史,努比亞文明遺址的保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際間的友好合作和團結互助;如果沒有世界若干國家的友好協作,沒有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不懈的探索、發掘和細致的工作,這些遺跡就不會保存下來。努比亞文明遺址面臨著危險時,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世界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阿布辛拜勒神廟建筑遺址的成功搬遷,這應歸功于國際性的救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