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兩個班,每班都有五十多個學生組成,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很難讓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說”的機會。因此,課堂上我習慣把問題拋出來讓學生集體回答,看到學生討論時場面比較熱烈,你滿有興致的找學生單獨起來回答。當你把某個學生叫起來回答問題時,他們有些說的答非所問,有些則根本啞口無言。學生的自信心被打擊,老師也感到郁悶。為了改變課堂上只是少數積極分子參與會話,大多數學生只是旁聽者的場面,在教unit 1第六課時時,我讓學生四人一組,以自己畫的“我的學校”為題目展開討論,給學生創設運用語言的機會,在小組里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大大改善了以往在課堂上當場讓學生回答問題時,一些同學表現出來的尷尬和窘迫。
還有為了讓小組合作真正發揮作用,課前,我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意識的將學生重新進行分配,力爭使學習小組成為每個學生的堅強后盾。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學的慢的同學在小組內先聽,在語言輸入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后,他們嘗試著在小組內運用自己掌握的語言,大大的消除了后進生的自卑感。在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肯定后,他們有了成就感,就更加自信的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在小組內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覺得只要能堅持在課堂上使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的口語能力一定會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也一定會得到培養。
組合作在口語教學中作用不可忽視 ——人教版小學英語第四冊Unit 1 Our school教學反思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 解決問題 鞏固練習課(精選2篇)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 解決問題 鞏固練習課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練習二十三第12~16題。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進一步學會用連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 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學過程:
一、基本聯系
1.聽算
2.p104 13題 生獨立解決 指名訂正 師:你是怎么想的?還有其他方法嗎?
2*7/7=2元
二、指導練習
1. p104 12題
師:觀察題目,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同桌說,指名說
師:能直接用32和4元角比較嗎?為什么?
師:你準備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獨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說,指名評價,鼓勵。
師:通過這道題,你發現了什么?
2. p105 14題
師:觀察題目,你知道了那些數學信息?同桌說,指名說
師強調: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你準備先算什么,怎么算,再算什么?又怎么算?
獨立列式,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師:通過這道題,你明白了什么?
三、集中練習
1. p102 15題
讓生自己獨立獨題、審題、分析,列式解答,
師: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巡視,輔導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2. p103 16題
讓生自己獨立獨題、審題、分析,列式解答,
師:圖中隱含了一個條件,是什么?
師巡視,輔導差生,指名板演。指名評價。
四、發展練習
讓生自編一道兩步計算的連除應用題。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解決問題》教案(精選17篇)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解決問題》教案 篇1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說明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以及萬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除法和減法(或加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有以下特點。
1.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于解決問題,《標準》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是:“能在教師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北締卧滩呐榕囵B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造條件。
首先,教材以學校生動活潑的內容為素材,展示實際活動中的計算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教材從學校生活選材,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解決問題,使學生經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并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從數學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其次,教材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練習二十三的16道習題,反映多方面的具體情境和問題。有小學生自己的活動事例,跑步鍛煉、游泳、貼照片、劃船;有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家庭產生垃圾、一座樓房里的住戶、一家人去參觀,兒童劇場的演出……還有餐飲服務、運輸、整理圖書、飼養猩猩、啄木鳥和青蛙捉害蟲等方面的具體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各方面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了解生產、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使學生多次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受到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這對于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人教版小學體育《五步拳》教學設計(精選3篇)
人教版小學體育《五步拳》教學設計 篇1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依據,遵循“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發展學生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新課程標準》要求激發運動興趣,注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如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關鍵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培養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和終身體育意識。更多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
二、教材分析:
武術是我國體育運動的一個新項目,它起源于生活、起源于人類對人體健與美的追求,通過武術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會武術的基本動作組合,還能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規定拳動作套路的學習和掌握,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身體姿勢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還為豐富同學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提供較高的文化氛圍。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體育課特別感興趣,課堂上有很強的表現欲望和競爭意識,樂學、好動、愛模仿、喜歡游戲。但他們對技術動作的學習興趣不大,認知比較粗淺,注意力不夠集中,情緒不太穩定,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難以持久。根據這些特點我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會準備一個游戲,調動起孩子們的積極性與注意力,使學生始終保持在狀態下學習、鍛煉和娛樂。更多精品教學設計,盡在拇指教育。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了解武術的起源與發展,增強學生對五步拳學習的興趣。
人教版小學第三冊語文《識字6》教學設計(精選17篇)
人教版小學第三冊語文《識字6》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知詞語的反義關系。
3.在識字,朗讀的過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培養關愛他人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9個生字,會寫8個字。
難點:體會一些較難懂的詞語的意思:如:“冷漠”、“饑寒”、“雪中送炭”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生對對子。
師說:大對( )遠對( )好對( )好人對( )光明對( )……
2、情境渲染:
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光明世界,一個是黑暗世界。光明世界里的人們待人真誠,熱忱,樂于助人,人人都樂意奉獻著自己的愛。所以,那里的人們都過著溫飽、富足的生活。而黑暗世界則完全不一樣,那里的人待人冷漠、虛假,他們只想到索取卻不懂奉獻,久而久之,黑暗世界變得貧窮,人們面臨饑寒的威脅。
。ò鍟汗饷、黑暗)
3.引入: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在哪個世界生活?(光明世界)。你們想幫幫黑暗世界的人們嗎?讓我們化身為小天使,把光明世界里美好的東西帶到黑暗世界,好嗎?可在通往光明世界的路上須過三關,小天使們,有信心嗎?
二.新授
1.我會讀(第一關)
① 劃出生字,自由拼讀。
、 小老師帶讀生字
。ㄒ龑дZ:哪位小天使帶領大家先闖第一關?)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 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精選2篇)
新人教版小學第六冊 解決問題 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9頁例1和“做一做”,練習二十三第1題和第3、4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使學生學會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具準備:運動會廣播操表演錄像或幻燈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一、復習鋪墊,
教師親切談話:同學們,以前我們已經學會應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下面老師有幾個問題想請大家幫忙解決。
接著,口述下面的問題。
二(1)班一些學生為布置教室做紙花。每兩位小朋友一小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個小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學生解決問題后,請兩、三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教師評價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學生探討解決新的問題。
二、自主探究,解決新問題
1.創造情境,引出問題。
展示運動會開幕式上廣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學生“進場”。接著,定格在表演廣播操的一個方陣上(與例1一致),由小精靈提出問題(畫外音)。
2.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學生獨立觀察畫面,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允許遇到困難的學生與伙伴交流意見。
師生活動
3.組織交流。
請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在“說”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的理解,并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