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15℃時)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熱愛。
2、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學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紙屑或泡沫、土電話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1)課本圖1、1—1中各是什么物體在發(fā)聲?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2)實驗:學生觀察音叉發(fā)聲時叉股在振動。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fā)聲。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實驗:撥動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