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八年級物理教案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精選6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發布時間:2023-01-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精選6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  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索物理學原理。

  2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  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  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采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于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溫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征。

  明確  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征: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  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  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么方式傳播的。

  明確  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么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后聽見雷聲?

  明確  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說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了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 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說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后,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  3  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后5 s 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 m。

  4.課堂小結

  (1)內容總結

  這節課大家學習了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掌握了不同介質中聲音傳播的速度不同。

  (2)方法歸納

  本課初步運用了探究學習的方法,“處處留心皆學問”,我們要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科學,并能用一定的方法證明它。

  (三)布置作業

  1.有經驗的工人師傅檢查機器的運轉情況,常把金屬棒的一端抵在機器上,另一端靠近耳朵,從而判斷各部分運轉是否正常,他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

  2.利用一次性紙杯制作“土電話”。

  (四)板書設計

  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2.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聲音不能傳播。

  2.聲音是以聲波在介質中傳播的。

  三、聲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2.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3.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教材內容特點;

  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

  ⑵.重視科學探究活動

  ⑶.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⑷.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

  ⑸.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別:老教材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靠介質傳播”是通過對演示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得出的,本節內容這兩個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⑶.知道聲速跟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⑴.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⑵.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⑴.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⑵.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速與介質種類及介質溫度有關。

  2.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四、教學準備

  1.教具:

  ⑴.多媒體聲音文件(悠揚的音樂、瀑布聲、砂輪與金屬的摩擦聲、青蛙叫聲),

  ⑵.音*,泡沫塑料球、銅鑼、盛水玻璃水槽,

  ⑶. 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和習題精選(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2.學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發聲的物體。

  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在教室里播放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現象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加深對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備注】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  進行新課

  (一)、聲音的產生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觀察教材插圖1.1--1,

  在學生觀察的同時,依次播放與插圖描述的聲現象所對應的聲音文件。

  【學生活動】

  讓學生歸納出四幅圖的共同點,以此為基礎,引出探究的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歸納出:都有物體在發聲。

  【備注】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學生活動】

  明確實驗目的和實驗方法,四人一組做實驗,并歸納出實驗結果: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教師活動】

  提問檢查學生探究的結果,引導全班學生對結果進行評估。

  【學生活動】

  學生舉手答問,其他學生評估。

  【備注】學生初次進行探究,需要加強指導,同時注意培養學生評估能力與交流合作能力。

  【教師活動】

  演示:音*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備注】教師掌握遠程教育資源的整合技能。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一)

  引導學生分析圖1、1—1描述的幾種聲現象各是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

  【學生活動】

  討論、作答。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3“想想議議”,讓學生回答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學生熱烈討論,相互交流。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3第3段:機械唱片的原理,要學生找出生活中有類似原理的物品。

  【學生活動】

  自學教材,并列舉實例。

  【備注】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引導他們觸類旁通,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二)、聲音的傳播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4中的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物體傳到遠處”的基本內容,思考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指導學生按教材要求進行固體傳聲的實驗,讓學生判斷實驗結果是否證實了猜想和假設。

  【學生活動】

  自學并積極思考,進行分組實驗,并相互討論,交流作出判斷。

  討論、作答。

  【備注】讓學生初步感悟科學探究的幾個基本要素,初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活動】

  反饋練習(二)

  以“聽到飛機聲”為實例,讓學生做出“空氣是傳聲介質”的假設,并讓學生設計出檢驗假設的實驗。

  【學生活動】

  作出假設,完成實驗的初步設計。

  【教師活動】

  演示:真空鈴實驗 (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視頻“真空鈴實驗”)

  讓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假設是否正確。

  【備注】讓學生接識多媒體。

  【學生活動】

  觀察、思考、作出判斷。

  【教師活動】

  播放動畫:振動的音*激起聲波傳入人耳;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15第1自然段。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動畫“聲音的傳播。”

  【學生活動】

  觀看媒體展示,自學教材,初步體會“聲音是一種波。”

  【教師活動】

  指導學生討論教材p15中的想想議議:聲音能在液體中傳播嗎?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交流,舉手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活動】

  演示:液體傳聲實驗

  讓學生綜合前面的幾個實驗結果,歸納出介質包括固體、液體和氣體。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教師活動】

  從實驗著手引入聲速概念,介紹聲速單位。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15中的“幾種物質的聲速”,布置閱讀思考題。

  要求學生分組設想出測量聲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

  【備注】因測量聲速需要較大的空間,無法在教室內完成,故只在課內交流設想。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三)、信息反饋與知識小結

  1.課堂小測試。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中“習題精選”

  2.測試反饋,師生共同講評。

  3.請學生小結。

  【備注】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學生活動】

  做測試題。

  檢測學習效果。

  從知識、方法兩個角度小結。

  (四)、知識鞏固

  作業布置:課本p16t1、t3

  六、板收設計(多媒體投影)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         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         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形式傳播。

  3.聲速

  ⑴.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⑵.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⑶.150c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3

  【設計思想】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發音、制作發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 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  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教學流程圖】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4

  【設計思想】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 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并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并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并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 ,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致研究,并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發音、制作發聲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并嘗試實驗,最后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并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于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并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并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 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 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臺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熏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并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并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  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教學過程 】

  【教學流程圖】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5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現象

  結論

  聲帶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

  水發聲時在振動

  發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手感覺發麻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聲?為什么會發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

  現象

  結論

  空氣

  聽到鬧鈴聲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

  聽不到鬧鈴聲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

  聽到鬧鈴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

  聽到石頭敲擊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

  聽到敲擊(嘀嗒)聲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3)發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4)看表演時,會發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出的聲音。

  五、作業設計

  1.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

  2.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蝙蝠根據飛行時發出超聲波的回聲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科學家發明了聲吶,利用聲吶系統,人們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這些都說明回聲的存在和它的利用價值,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也知道,人們面對高墻喊話,往往能聽到回聲,可是,小紅和小明同學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在我們的教室中說話時,卻聽不到回聲,但聽到的聲音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猜想,這是不是與發聲體距離障礙物的遠近有關呢?

  于是,他們上網查詢資料,查到了如下結果: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遠,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近,不到0.1s,回聲和原聲就混在一起,會使原聲加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學習,他們獲得了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請根據以上結論估算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足夠大的大廳,當我們站在大廳的一邊大聲講話時能聽到回聲,則此大廳至少要有多長,我們才能聽到回聲?

  (3)此結論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請舉一例。

  3.課外實踐:分小組設計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 篇6

  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 

  課 題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學習目標

  ●通過觀察實驗,經過分析、總結,能初步認識到聲音產生、傳播的條件。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自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學習關鍵

  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一.課前預習

  1.看課本p12圖1.1-1,思考:圖中各是什么物體在發聲?

  2.用教室里自己身邊的物體發出各種聲音,并觀察,思考: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特征?

  二.學習新知識

  ●聲音的產生

  1.小實驗(1)橡皮筋實驗:和同桌共同完成。一人拉緊橡皮筋,一人波動。

  a能聽到聲音嗎?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

  b當橡皮筋振動停止時,還能聽到聲音嗎?

  (2)刻度尺實驗:自己完成將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另三分之一用手壓在桌面上,另一手撥動尺子伸出端。

  a能聽到聲音嗎?尺子處于什么狀態?

  b當尺子不再振動時,還能聽到聲音嗎?

  (3)敲擊桌子實驗:將碎紙屑放在桌子上然后敲擊桌面

  a看到什么現象?能聽到聲音了嗎?

  b停止后看到什么現象?還能聽到聲音嗎?

  c.紙屑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2.通過小實驗和對問題的思考,你覺得:聲音使物體     發出的,         停止,物體       就停止。

  ●聲音的傳播

  思考: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傳播的呢?我們能聽到彼此說話, 釣魚時岸邊太亂會嚇跑魚 , 古代將一大甕埋在地下可以聽到遠處的敵方兵力的多少, 在月球上的宇航員為什么只能用無線電交談?

  猜想聲音的傳播并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完成:可以傳播聲音的物質統稱為    。      、     、       都是介質,都可以傳聲。     不能傳聲,聲音是以       的形式傳播的。  

  ●聲速

  認真閱讀觀察p15小資料,完成:

  一般情況下       傳播聲音的速度快,其次是         ,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的速度是v=    m/s,聲速的大小與傳播聲音的       有關。

  三.收獲平臺

  這節我們通過         方法,學到了物體         發聲,并且知道了聲音的傳播需要    、      、      等介質,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的速度是     m/s

  當   堂   達   標    題

  考查知識點

  一必做題

  1.聲音是靠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聲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中傳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傳播.

  2.龍舟賽時,陣陣鼓聲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產生的,并經_________傳入人耳.

  3.聲音在15℃的空氣中傳播速度是_________m/s,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士兵枕著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聽到夜襲的敵人的馬蹄聲.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架在3060米高空飛行的飛機,若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則飛機發出的聲音傳到地面所用的最短時間是________秒

  5、敲一根長長的鐵管,能聽到幾次響聲?分別是從那里傳來的?

  選作題:

  1.某人對著山崖大喊一聲,經1.2s聽到回聲,則此人離山崖的距離大約是_____m.(v=340 m/s)

  2.人耳能分清原聲和回聲的時間間隔應大于0.1s,所以要能聽到自己拍手的回聲,人離障礙物的距離應(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一、聲音是什么

  【學習目標】

  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一般規律的方法。初步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具有能量。

  【重點難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能描述發聲體的主要特征。設計探究實驗,能分析解釋簡單的聲現象。

  【學習過程】

  1.聲音的產生:請同學們設計方案:一張紙、一杯水,一個筆帽、一根橡皮筋,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你能不能設計方案使其他的物品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各組提出活動方案、討論。

  (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2)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2.聲音的傳播:

  (1)將衣架掛在細繩中央,當同學用鉛筆敲擊衣架時,你聽到了什么?如果用繞有細繩的食指堵住雙耳,試一試你還能聽到敲擊衣架的聲音嗎?

  (2)將正在發聲的手機或接通電源的音樂芯片懸掛在廣口瓶中, 再把瓶內空氣逐漸抽出,聲音有何變化?

  注: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是一種波:一滴水滴入水中,引起水波。正在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引起的水波。

  八年級上冊物理導學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1)聲音也是一種波叫聲波,聲音在空氣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

  (2)聲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聲能。

  介紹:醫學上的超聲碎石的原理。

  4.聲音傳播的快慢: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速度一樣嗎?要測量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快慢,需要測量出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測量工具?  

  (1)空氣中的聲速:340m/s。

  (2)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vld >v液>v氣。

  5.典型例題

  例1在“山間鈴響馬幫來”這句話中,鈴聲響是由于鈴受到金屬珠子的敲擊產生_______而發聲的;在山間小路上的人們聽到遠處傳來的鈴聲,是通過______傳入耳的。

  一、聲音是什么---課內作業

  班級          姓名                                             成績           

  1.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聲勢浩大的“擊缶而歌”精彩絕倫,缶聲是由于缶面        產生的,然后通過        傳播到現場觀眾耳朵的。

  2.鑼發聲的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

  3.海豚能隨馴獸員的哨聲在水中表演節目;花樣游泳運動員能隨音樂起舞;掌聲會嚇跑魚塘中的魚,這些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發聲體在振動時,壓縮了附近的空氣形成          相間的波動,并由近及遠地向四周傳播,這就形成了           .

  5.在影片《鐵道游擊隊》中,為了伏擊日軍火車,偵察員常用耳朵貼著鐵軌來提前判斷是否來了火車.這是利用聲音在鐵軌中的傳播速度______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有些耳聾病人配有骨導式助聽器就能聽到聲音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只要物體振動,就一定能聽到聲音

  b.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

  c.宇航員們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語交談

  d.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慢些

  8.手撥動琴弦,便能聽到悅耳的聲音,這聲音是下列哪個物體振動產生的(    )

  a.手指        b.琴弦        c.空氣          d.弦柱

  9.能說明液體可以傳播聲音的現象是(    )

  a.在岸上的人聽到河水流動的聲音 

  b.古代枕著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

  c.我們能聽到波浪排擊礁石的聲音

  d.潛水員能聽到岸上的講話聲

  10.聲音在以下幾種介質中傳播時,傳播速度最大的是(  )

  a.空氣       b.水     c.酒精       d.鋼管

  11.最近日本又發生了一場地震,有關研究人員指出,地震發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識,是使喪生人數急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下是關于被埋在城市廢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是(    )

  a.大聲呼救                      b.靜等營救人員前來營救

  c.見縫隙就鉆,從廢墟里爬出來    d.硬物敲擊預制板或墻壁,向營救人員求救    

  八年級上冊物理導學案1、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學案12.如圖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響乙音叉時,與甲音叉的叉股接觸的乒乓球會       起來,這一現象既可以說明發聲的物體在       ,也能說明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還能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波具有         .若在月球表面上進行此實驗,則        (選填“還能”或“不能”)觀察到上述現象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精選6篇) 相關內容:
  • 《信息的傳遞》教案(通用3篇)

    一、現代順風耳—電話1、電話①發明:1876年貝爾發明了電話。②基本結構:話筒:金屬盒、碳粒、膜片聽筒:磁鐵、螺線管、薄鐵片③工作原理:話筒把聲音變成變化的電流,電流延著導線把信息傳到遠方,在另一端,電流使聽筒的膜片振動,攜帶...

  • 《力》教案(精選22篇)

    1.理解力的三要素。2.會畫力的圖示教材重點難點重點: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難點:用力的圖示法表示一個已知的力教具多媒體課件教學方法講授、討論、活動教 學 過 程復習提問1.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2.在物...

  • 《6.1電壓》教案(精選11篇)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冊(二)[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了解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以及電壓的國際單位是伏特。(三)[教學重點]電壓的作用。(四)[教學方法]用對比法講解電壓。...

  • 《歐姆定律》教案(通用19篇)

    歐姆定律 [設計意圖]歐姆定律是研究電路最重要的規律之一,也是是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之一。課標對歐姆定律這部分的要求是:理解歐姆定律,會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

  • 《電壓》教學設計(精選3篇)

    【設計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引領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的層面上進行實驗探究,并凸顯交流與合作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移動實驗室”來體驗探究的愉悅,從而獲得知識并樹立足夠的學習信心。...

  • 《電壓》教案(精選12篇)

    (北京第八中學 章浩武)(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冊(二)教學目的1.會按照電壓表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壓表,會選擇電壓表的量程和試觸,會正確讀出電壓表的示數。2.會用電壓表測量電池的電壓。...

  • 《磁現象》教案(通用3篇)

    【教學設計思想】本節是八年級物理第九章《電和磁》的第一節,作為本章的第一節有較多的物理概念,它是后續知識學習的基礎,因此,做好演示實驗,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實物的演示實驗讓學生探究出來物理概念或規律,是本節的主要特色。...

  • 和風能的利用教案示例(精選2篇)

    教學目的1.常識性地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2.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節能教育。教學過程(一)復習提問1.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2.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3.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精選2篇)

    (一)教學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二)教具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 八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 www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国产日韩91 | 国产小视频91 | 国产真实偷乱视频 | 顶级欧美熟妇XX | av视屏在线 | 色AV永久无码影院AV | 男人狂桶女人出白浆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一区 | 黄色片免费观看 |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 中文久久 | 三人一起玩弄娇妻高潮 | 纯肉浪货高H调教SM 毛片特黄 |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入口 | 大伊香蕉精品视频在线 | 年轻的朋友4韩剧在线观看 在线不卡日本V二区到六区 | 小色综合 | 国产免费看视频 | 久久99精品国产免费观观 | 欧美日韩综合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污视频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的久久的视频 |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网站 | 欧美色999| 免费黄色片一区二区 | 丰满妇女做A级毛片 | 免费黄色激情视频 | 免费a级午夜绝情美女图片 岛国免费视频资源 |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 国产在线视欧美亚综合 | 国产一区两区 | 好吊妞视频这里有精品 | 国产午夜福利片 | 欧美天堂在线观看 | 超碰成人91| 久久久久久久高潮 | 一二三四视频在线观看中文版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