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了,我在網上閑逛,看了一篇文章,說1歲以后讓孩子用奶瓶喝水而帶來的害處。看完,我真的出了一身冷汗,我這媽怎么當成這樣了?我家都兩歲多了,還會經常拿著奶瓶喝水呀。當然,水杯也有給他用,但是他一用水杯就不喝,或者是喝得很少。爺爺奶奶一看喝水喝得少,認為不好,就還是經常用奶瓶喝,這樣子,一下就可以喝個滿瓶。
于是,我也沒有強烈要求他們改變?墒,無知的我們卻無形中犯了大錯呀。
首都兒科研究所口腔科主任李建陽提醒,不能因為怕麻煩、費勁,就由著孩子,讓他們長期使用奶瓶或鴨嘴杯喝水,而應從1歲開始鍛煉他們用水杯的能力。
早教專家也說,在口腔科門診中,能看到很多因為上下頜骨發育不良,導致牙齒咬合不正等問題的孩子。這與長期使用鴨嘴杯、奶嘴有很大關系。嬰兒在使用鴨嘴口的杯子時,嘴部的受力類似于吸吮大拇指,牙齒會被擠向后方。1歲后,孩子正處于牙齒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長時間使用鴨嘴杯、奶嘴,就會導致牙齒發育問題。
而認真去看牙齒,就會發現端倪。雖說現在他的牙齒還算是初級發育,還要再經過一次換牙,可實在稱不上漂亮。第一,上下數量不對稱。上面7顆,下面是8顆,按道理應該是一樣的,但是他旁邊一顆小磨牙沒長出來,這不太正常。第二,有些牙齒之間有縫隙,當然這個可能跟遺傳有關。我自己左邊上面就有一顆牙齒比較小,跟旁邊的牙齒就有一點縫(爸就找了我這毛病,怪我遺傳給了兒子)第三,上下牙齒咬在一起的時候,似乎咬不緊,這與前面所說的“上下頜骨發育不良,導致牙齒咬合不正”非常相似啊。
牙齒是一個人的門面,為了讓擁有一口好牙,我必須得做到以下幾點,雖然遲了點,可亡羊補牢為未晚也!
1.因為我和爸白天上班,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時間更多。所以必須首先把這個觀念傳達給他們老人家,不能心軟,堅持讓寶寶改掉用奶瓶喝水的習慣。也不在奶瓶里放他喜歡喝的飲品。喝完水后,要馬上讓他放下杯子,不能養成長時間含著的習慣。
警惕:1歲后,一定要讓孩子用水杯喝水
用自己的毛巾水杯
日期9.14 上午班
目標
活動過程與指導
材料
教育幼兒要用自己的水杯,了解衛生的基本常識
知道跟著集體,不亂走,亂跑
效果分析
A. 教育教學活動:我用自己的毛巾水杯
設計思路:幼兒在剛入園的時候曾經在家長的帶領下認識了自己的毛巾和水杯,但這兩天總有個別的幼兒放錯地方,有的幼兒會哭這想我說:“老師,我的水杯不見了”
過程:
1. 教師用木偶的形式創設情景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出講述故事“小猴子認錯了”重點講述猴子拿了別人的水杯而生病的過程。
2. 提出“小猴子為什么生病”教師講解用別人的水杯的壞處,告訴幼兒要用自己的水杯。
3. 幼兒認自己的水杯,教師注意觀察是誰用錯了及時的提醒。
B. 戶外活動
1. 游戲:老貓睡覺醒不了
2. 開火車鉆山洞
幼兒在認自己的毛巾水杯的時候都沒有認錯,只是有的幼兒是順便的隨手拿一個,而不去看圖案,還沒有集體水杯的概念,就象在家里一樣,渴了拿個水杯就喝水,鑒于這種情況,教師要不斷的提醒幼兒,認真的觀察,有效的引導幼兒不斷的適應集體,做到有提醒有監督。
教育隨筆:生氣的小水杯
在我們托班的教室里,每次吃點心或是喝水時都會聽見“嘭嘭”的敲擊聲,無論你是大聲提醒還是輕聲教育,孩子們亦然是我行我素。
一天下午吃小豆沙包,我請孩子們在杯架上一個一個拿回自己的小水杯,先拿到杯子的孩子又開始拿杯子敲擊桌子,一不小心,桂昊天把杯子敲到手上了,他哇哇大哭起來,我靈機一動,安慰一番達達后,就趁機說:“哎呀,小水杯生氣了!”孩子們詫異的望著我,“你們平時老是敲小水杯,現在把它敲疼了,它就發火了!蔽疑袂閲烂C的說,“以后還敲不敲小水杯了?”我問桂昊天,小朋友也看著昊天,似乎意識到了什么。
教育筆記:小水杯哭了
在我們托班的教室里,每次吃加餐或是喝水時都會聽見“嘭嘭”的敲擊聲,無論你是大聲提醒還是輕聲教育,孩子們仍然是我行我素。 一天下午喝牛奶,我請孩子們在杯架上一個一個拿回自己的小水杯,先拿到杯子的孩子又開始拿杯子敲擊桌子,一不小心,陳把杯子敲到手上了,他哇哇大哭起來,我靈機一動,安慰一番陳后,就趁機說:“哎呀,小水杯也哭了!”孩子們詫異的望著我,“你們平時老是敲小水杯,現在把它敲疼了,所以它就哭啦。”我神情嚴肅的說,“以后還敲不敲小水杯了?”我問陳,小朋友也看著陳,似乎意識到了什么. 現在孩子們吃點心或是喝水時,小朋友們很少用小杯敲擊桌子了。偶爾有用輕聲提示一下,他們也就停止了,我既欣慰又深深感悟到:托班的孩子對很多日,F象喜歡擬人化,他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會言語,我想,只要根據孩子們的心理發展特點加以引導。順應他們的特點教育,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