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中國人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認8個生字,會寫其中4個。認識句號。 2.能力目標: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情感目標:知道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參與學習。 課前準備 1.《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vcd音樂帶。 2.生字卡片。 3.中國地圖。 4.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二、談話引入 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我們的祖國。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下面先請同學們聽一首優美的歌曲。 三、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的vcd音樂帶 請你說說我們祖國有多少個民族。你知道有哪些民族?(同桌互說,小組交流) 四、借助拼音自讀課文 1.用橫線畫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反復地讀。 2.檢查生字認識情況。 3.提示:“人”、“中”是翹舌音,“自”是平舌音。 五、投影展示圖畫,以圖助讀 1.看圖。四人小組說說圖上有哪些民族的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 2.讀課文,進行句子訓練,認識句號。 (1)教師范讀。 (2)用提問方式引讀句子。 (3)練習用“……是……”說話。 3.分角色表演。 甲:我是漢族。 乙:我是回族。 丙:我是苗族。 全班合:我們都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 4.理解“祖國”一詞。 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 師:我們的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讓我們一起來朗讀一首兒歌。以表達我們對祖國媽媽的愛。(屏幕顯示) 星星是太陽的孩子, 浪花是大海的孩子。 花朵是春天的孩子。 小草是大地的孩子。 雄鷹是藍天的孩子。 我們是祖國的孩子。 5.自主識字。交流評議。 電腦顯示生字書寫順序。 6.提出問題,討論互答。 (1)你從這一課中學到了哪些知識? (2)你還知道中國有哪些少數民族? (3)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關于這些問題,下課后,我們可以共同討論。也可以讀讀有關的書籍,我們會從中得到更多更多的知識。
專題二 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精選2篇)
專題二 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篇1
專題二 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一)列舉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西方列強侵華的主要史實,了解《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影響;概述黃海海戰、義和團運動等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1.列強的侵略
戰爭名稱
時 間
發動國家
結果
影響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
英國簽訂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首先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鴉片戰爭
1856—1860年
英、法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甲午中日戰爭
1894—1895年
日本
《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19xx年
英法德意奧俄美日
《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平等條約的比較:
割地
賠款
開放通商口岸
其他
《南京條約》
香港島
2100萬銀元廣、廈、福、寧、上(位于福建有兩處:廈門、福州)協定關稅(最能體現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時列強的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
《馬關條約》
中國臺灣
2億兩白銀
沙、重、蘇、杭設廠(反映出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辛丑條約》賠、劃、禁、拆、駐(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2.中國軍民的反抗(1)黃海海戰:甲午中日戰爭中雙方海軍的一次決戰①英雄人物:丁汝昌,劉步蟾,鄧世昌,林永升, ②失敗原因:李鴻章的“避戰保艦”政策,命令北洋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③結果:日本獲得黃海海域的制海權。最終在威海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2)義和團反帝運動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②口號:“扶清滅洋”③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圍剿”——“招撫”——“聯合列強絞殺”④19xx年八國聯軍從大沽口登陸侵華,直接目的是為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義和團運動)⑤列強未能把中國變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二)了解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等侵華日軍的罪行;簡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及意義,列舉凇滬會戰、臺兒莊戰役、敵后抗日根據地開辟等中國軍民抗日斗爭的主要史實;理解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認識抗日戰爭勝利在中國反抗外來侵略斗爭中的歷史地位。 1、日本侵華進程①“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張學良的東北軍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不到半年占領了整個東北三省,并成立偽滿洲國,東北成為日本的殖民地。②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937、7、7,日本開始全面侵華
202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辭(精選2篇)
2023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辭 篇1
用感動為春天開幕
——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揭曉
《感動中國》歌詞:
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 為世界畫一雙眼睛/ 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 為世界唱一首歌曲
用所有春天的消息/ 為你寫下傳奇/ 用初次看見你時我的眼睛/ 流下幸福的淚滴
讓第一顆水滴的透明/ 留在你最深的心底/ 讓第一縷微風的清新/ 成為你最深的記憶
用所有夜晚的月光/ 陪你迎來黎明/ 用第一次想你時我的心情/ 寫下祝福的話語
感動你我 感動中國/ 這世界有愛才轉動/ 感動你我 感動中國/ 這世界有愛才永恒
祝福這藍色的星球/ 永遠有綠色的和平/ 祝福這斑斕的世界/ 擁有最美的和聲/
這世界有愛才永恒
感動是年終歲末一段溫暖的話題,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
2006年2月9日,中央電視臺揭曉了《感動中國·2005年年度人物評選》最終結果。在當晚八點播出的頒獎晚會中,10名獲獎人物和一個團體,以感動的方式重燃2005年的中國記憶。無論他們的身份、背景、經歷有多么的不同,但是在過去的一年里,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感動了公眾,感動了中國。他們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詮釋著一個人對這個國家、對這個社會,應該擔當的責任,以堅強不屈的精神挺起民族的脊梁;他們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讀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情感,帶給人們感人至深的心靈沖擊,展示中華民族樸素而真摯的人性之美。
《感動中國》2005年度人物獲獎者“魏青剛”
——在家鄉他就像泥土一樣的樸實,在城里他淹沒在喧鬧的人群中,他和千千萬萬離鄉離土的農民兄弟一樣,奔波、忙碌、拉家帶口過著平常的日子,可能他和我們擦肩而過的時候,我們都不一定能注意到他,然而就在那一瞬間,他讓所有的人眼前一亮。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精選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駁論文的常識及寫法。
2.培養學生把握議論文駁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聲情并茂的朗讀,在朗讀中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2.品讀文中的重要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
3.討論、探究文中的關鍵問題,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堂實際需求,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這篇文章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距現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寫的,預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魯迅的生平業績和作品風格。
2.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
3.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對文中的重要語句,要用品讀法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對文中的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在三個維度上得到提高。
4.引導學生重視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和做人兩個方面都獲得益處。
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精選3篇)
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 篇1
第一學習主題 列強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一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 :了解鴉片輸入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記住虎門銷煙的時間及意義;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記住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掌握《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 :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比較戰前西方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和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情況,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南京條約》內容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影響,提高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在討論鴉片輸入的危害、總結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比較戰前的中國與世界,了解迅速發展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怎樣把侵略矛頭指向正在走向腐朽沒落的中國。使學生認識鴉片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從而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過揭露鴉片貿易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嚴重危害, 認識作為毒品對吸食者身心帶來的巨大痛苦和傷害,從而自覺地遠離毒品,珍愛生命。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的影響 ,使學生認識和牢記西方列強的侵略跟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和痛苦,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虎門銷煙,《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
難點: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教學流程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通用14篇)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篇1
一、教學要求:
(一)知識目標: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1840年以后,中國逐漸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包括辛亥革命在內一次又一次探索最終失敗,說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2、使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選擇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3、“”的含義。4、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6、“一國兩制”的含義及其意義。
(二)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綜合分析和歸納整理,及用辯證方法看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覺悟目標。
使學生理解“”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表現,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教學重點、難點:
1、中國不具備走資本主義社會的原因。2、中國人民走上由新民主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3、“”的含義。4、社會主義本質。5、“一國兩制”的含義及意義。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圖示法。
四、教學時數:6
五、教學過程:
第一節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艱辛的探索
教學目的:通過三大歷史事實的學習,讓學生懂得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教學重點: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教學方法:講授法、例證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古代社會,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從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君主專政,卻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這是為什么?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奮斗的崢嶸歲月和光輝業績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又是為什么?要了解這些內容,我們就必須要學習第二課的有關內容,通過學習,同學們就會明白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億萬中國人惟一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