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精選5篇)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駁論文的常識及寫法。
2.培養學生把握議論文駁論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聲情并茂的朗讀,在朗讀中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
2.品讀文中的重要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
3.討論、探究文中的關鍵問題,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難點:
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堂實際需求,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1.這篇文章寫于“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距現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寫的,預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魯迅的生平業績和作品風格。
2.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
3.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對文中的重要語句,要用品讀法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對文中的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在三個維度上得到提高。
4.引導學生重視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和做人兩個方面都獲得益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一段9·3閱兵視頻。(截取三軍儀仗隊和展示我軍武器時的場景)
教師導入:9·3大閱兵圓滿結束了,驕傲、自豪、感動瞬間匯成我們共同的記憶。當千人合唱團唱響義勇軍進行曲,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當威武的三軍正步走過長安街,當蹣跚的老兵向我們敬禮……這些場面令人震撼,讓人感動,此時此刻你們能描述一下自己內心的感受嗎?
2.讓學生根據畫面談談感受。
要求:用一兩個詞語形容心情,并說明理由。
小結:太多的詞語也表達不出我們內心的激動與感動,再多的語言在這莊嚴肅穆的場景下,都會黯然失色,唯有一句“我愛你,中國”是最好的詮釋。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設計意圖】結合9·3閱兵式,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后面學習課文,感受作者傳達的立場、觀點做鋪墊。
(二)感知學習
1.教師范讀課文并設計相關問題:
(1)這篇文章作者發表了哪些見解和主張?
(2)這些見解主張的提出方法和我們前面學到的文章寫法一樣嗎?
(3)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時,能找出反面論點和正面論點,根據論點提出者不同引出駁論文的知識概念。了解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立場、觀點。
2.講解駁論文的知識。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
(三)內容探究
1.誦讀第一至五段,組織討論以下問題:
(1)前兩段的觀點是什么,支持該觀點的論據是什么?
明確: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論據是: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國聯”,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由此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設計意圖】本題既是訓練學生從語段中歸納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也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學習駁論文,批駁對方論證的方法。
(2)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后,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得出對方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是不成立的,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后“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通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本文所采用的“駁論證”的駁論方法,并分析領會作者是怎樣在直接批駁了對方論證的基礎上駁倒錯誤論點的。
(3)第四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后果,這自然觸到了的痛處,并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于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并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默讀第六至九段后,討論探究:
(1)作者是怎樣提出并論證自己的正面論點從而間接反駁了敵論點的?
明確:文中第六段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正面樹立起自己的論點,與敵論點針鋒相對。接著在第七、八兩段中,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寫法,同時啟發學生論事說理從不同角度多側面的展開,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辯證性能力。
(2)第九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體會其中含義,并分析第九段的作用。
明確:“脂粉”比喻統治階級的欺騙性宣傳;“筋骨和脊梁”比喻氣節、操守、人格、品質;“狀元宰相”比喻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當時還處于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第九段照應標題,對標題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多種修辭方法的作用,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3)“中國的脊梁”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明確:當時到外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梁”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
【設計意圖】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四)語言探究
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么?
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盲目自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其中而不愿自拔。這三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
【設計意圖】體會用詞的準確,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的意味。
(五)寫法探究
課文結構十分縝密,段與段、句與句銜接自然,勾連緊密,層次推進,無懈可擊。試作具體說明。
【設計意圖】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并梳理文章的思路。
(六)活動學習
1.看一組圖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
小結:引用人民日報微信中的一段話──祖國是那個無論在哪里,都惦記的地方。祖國是那個雖不完美但別人都不可觸碰的地方。廢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杰為你的尊嚴拋灑熱血,一輩輩仁人義士為你的榮耀鞠躬盡瘁。七十年后,祖國有我們,同樣會用心跳起龍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龍的脊梁!中國威武,祖國萬歲!
2.看一場辯論會錄像。
3.出一期手抄報,主題是“走近魯迅”。
【設計意圖】
1.共同分享中國人的驕傲,共同分享勝利者的榮光,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看辯論會錄像,分析正、反方論辯的方式,把握駁論文的論證方式。
3.出手抄報,引導學生了解魯迅的生平業績和作品風格。
(七)布置作業
1.課后閱讀:《讀〈孟嘗君傳〉》《“友邦驚詫”論》。
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梁”為題,寫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文章。
【設計意圖】1.體會駁論文的論證思路。2.讓學生感受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這些“民族的脊梁”又有何種時代特征,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2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接觸了議論文時間不長,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寫作特點、論證推理要有初步了解。此外,這篇文章語言犀利尖銳,富有戰斗性,帶有嘲諷意味,讀起來富有鼓動性,對這樣的語言學生體會不深,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朗讀品味魯迅雜文語言特點。此外,學生反映課文內容看不懂,有些語句不能夠理解。
課前預習
1. 熟讀課文,閱讀《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學習資料,完成預習題。
2. 通過注釋和工具書,掌握生疏字詞的讀音,梳理文章結構。
教學目標
1. 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議論文論證縝密,結構嚴謹,層次清楚的特點。
2. 揣摩本課語言,體會魯迅雜文濃厚諷刺意味和強烈情感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文章論證嚴密,論述層層深入的寫作特點。
2. 體會文章諷刺和褒揚相結合的情感,初步認識魯迅雜文的語言魅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背景資料媒體呈現: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1931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侵華戰爭的“九一八”事變三年之后,也是日軍進一步向南步步緊逼的時候。一時間,亡國滅種論調甚囂塵上,1934年8月27日《大公報》:“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焉無存。”
面對這一系列事實,“于是,有些中國人(政府官員、知識分子和國民)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學習活動之一:研讀課文,理清思路
1.請大家在文中找到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根據。
學生讀書交流,媒體呈現:
“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
“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聯公理之判決”。(1931年蔣的講話)
現在是多么切迫的時候,作者的任務,是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 ——《且介亭雜文》
媒體呈現:
在議論文中,表述見解或主張的句子就叫“論點”;文章提供的的事例,用來證明自己論點的內容就叫“論據”。
2.請大家研讀課文第3、4、5段,說說魯迅先生如何剖析這個觀點。
師生交流明確:
3、4、5段寫魯迅剖析以上三則事實材料,分析這些人的三種行為所揭示的本質,信“地大物博”“國聯”是只有他信力;信“神佛”是發展自欺力。指出這三種“失掉自信力的”人其實早就沒有“自信力”,他們只有“他信力”,現在把“他信力”也是失掉了,而且還在發展“自欺力”。
3.如果這篇課文只寫第1至5段,好不好?給這幾段文字擬一個課題?面對魯迅的分析,你會怎樣反問?
①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②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⑤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4.思考課文第6至9段寫的內容?分析魯迅先生如何論述自己觀點的?
師生交流:
6至9段是魯迅在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的論點,7、8兩段再給出了自己的理由。魯迅把看“自信力”的視野由當前三種事實移到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的事實上來,他把從古至今每個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作為依據,來證明自己“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觀點,指出對方拋出了“中國人失掉了自信了”論斷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中國普通百姓中有大量可歌可泣的人對中國前途滿懷自信,他們是“中國脊梁”。魯迅說“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這現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引以為榮的。”
6至9段也是對對方論點的進一步否定,這篇文章論述針對性強,有的放矢,論述切中要害,增強文章說服力 。
5.如果這篇課文只寫第6段到第9段,好不好?
師生交流,明確:
⑥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⑦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⑧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⑨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教師小結,媒體展示:
這篇文章1、2段寫對方的列舉的現象(論據)和論點;3、4、5段是作者在深入剖析這三種現象,指出這些人早就失掉自信力,只有“他信力”,現在發展自欺力。6、7、8、9段是重點,注意論述自己的觀點,用事實告訴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進一步論證了對方觀點不科學。這是一篇推理縝密、結構嚴謹、思想深邃的議論文。
學習活動之二:朗讀課文,品味詞句情感
本文語言保持了魯迅雜文的潑辣、犀利的特點,在嚴密的論證背后,有或隱或顯地諷刺意味和情感色彩,讀起來很有味道。
請同學們讀一讀下面句子,體會比較加點詞在表達上有什么隱含的情感?請大家在找一找,品一品。
(1)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2)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教師把這段文字進行變形,讓學生比較閱讀,體會字里行間附著的濃厚贊揚之情。
媒體呈現: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是中國的脊梁。
這段文字老師覺得這段文字和上文語言不太一樣,抒情味加深,我似乎認為這是一種詩化的文字,現在老師對這段文字進行變形——變文為詩,請大家朗讀這首小詩,這首詩的題目就叫《中國脊梁頌》。
《中國脊梁頌》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
埋頭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為民請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
他們的光耀
這就是
中國的脊梁
這就是
中國的脊梁
學習活動小結:總結本文特點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議論文論點、論據,知道議論文要求論證嚴密,推理嚴謹。同時我們品味了魯迅雜文潑辣、犀利的特點,在他文章文字中,有著愛憎分明的態度。朗讀魯迅的作品,能夠感受到濃厚諷刺意味和強烈情感色彩。
今后我讀先生的雜文,要求能夠:讀出雜文論證之美;讀出雜文結構之美;讀出雜文情感之美。
作業布置
請大家課外閱讀寫于同時期的先生作品《“友邦驚詫”論》,思考“友邦”指的是什么人?他們驚詫了什么?不驚詫什么?作者是怎樣分析批駁對方觀點的?找出具有強烈諷刺的詞句讀一讀。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結構謹嚴、波瀾起伏的藝術特色。
2、學習魯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增強民族自信心。
【重點、難點】
1、重點:
反駁論證的方法。(間接反駁)
2、難點:
文章所表現的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領會。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抽查預習情況
1、學生對以下詞語的掌握情況:
⑴ 玄虛:用使人迷惑的形式來掩蓋真相的欺騙手段。
⑵ 渺茫:這里是因沒有把握而難以預期
⑶ 誆騙:哄騙。
⑷ 誣蔑:捏造事實來毀壞別人的名譽。
⑸ 懷古傷今:追念古代的事情,為當今的現實(情景、境況)悲傷。
⑹ 為民請命:為人民請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難。
⑺ 省悟:同“醒悟”,在認識上由模糊而清楚。
⑻ 抹殺:一概不計;完全勾銷。
⑼ 摧殘:使(政治、經濟、文化、身體、精神等)蒙受損失。
2、對課文的熟悉情況:
這篇課文作者針對(反對)的觀點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嗎?
二、出示這堂課的教學目標
以小黑板或幻燈顯示。
三、分析課文
1、布置學生分析課文結構層次:
⑴ 學生朗讀課文1、2段,根據預習提示和自己對課文的預習可看出作者反對的“敵論點”是什么?這個“敵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⑵ 課文第3段是針對什么(敵論點、敵論據、敵論證)提出的?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分析(反駁)的?這種反駁是叫駁“什么”?這段話最后一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⑶ 作者提出“中國人現在在發展著‘自欺力’”,作者的根據是什么?
⑷ 第6段的作用是什么?
⑸ 聯系上下文說說文章最后兩段的作用?
⑹ 作者這種舉例(事實論證)有什么特點,我們在哪篇課文也學過這種舉例法?
2、引導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逐題明確參考答案:
⑴ “敵論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此論點是在前兩段的根據(敵論據)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⑵ 是針對“敵論證”──論證過程提出的。
作者采用反證法──首先肯定其論點及論據的正確,然后經過分析指出推論的錯誤的方法來反駁 。
這種反駁法叫“駁論證”。
此段最后一句的作用是:提出(由“敵論據”可知),這些論據證明的是“并非失掉‘自信’,而只是失掉了‘他信’”的觀點。
⑶ 根據是:人們只是失去“他信力”,但又不信自己,只“信地”“信物”最后甚至“信神”──人們變得麻木──可見是自己騙自己──發展自欺力。
⑷ 提出自己的論點:還有(根據是:“自欺”自古有之,只不過更明顯了,籠罩一切而已。)
⑸ 舉例證明上一段提出的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⑹ 這種舉例是概括性的,非具體的,我們在《想和做》中學過──“在學校里,有些同學……另一些同學……
四、作文訓練
根據“脊梁”在文中的含義,談談作者為什么要反復強調“中國的脊梁”,請你寫一段話發表自己的看法。(200字以上)
五、課堂練習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4
說教材
1、說課內容:我說課的內容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
2、教材分析:本單元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第二個議論文單元,也是唯一的駁論文單元,本文又是本單元中最關鍵的精讀課文。因此,應當牢牢地把握培養學習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特別是駁論文這一主要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確立本課教學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和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駁論文的特點,學習駁論文的寫法。
能力目標:品讀語言的能力,寫作駁論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4、教學重、難點: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本班實際情況確立本課教學重點是:體會魯迅的思想感情,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難點是逐層批駁的論證方法和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說教法
秉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制定如下教學法。
①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增強感知、感悟;
②品讀法。讀重點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和寫法;
③討論法。在討論中互相啟發;
④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⑤比較閱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或延伸。課時安排:1課時
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魚,可解一餐之饑;授之以漁,獲益終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師的職責,通過本課的學習,教給學生學習此類文章的方法:
①通過朗讀整體感知、感悟。
②利用駁論文的文體知識分析本文。
③通過品讀、討論釋疑。
④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說教學過程
㈠導語設計:這個導語是從身邊的事說起,使人感覺親切,而且魯迅的關于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㈡解題:板書課題之后解題,解題主要包括駁論文文體的特點、寫作背景和標題分析。
㈢研習課文:正文的研習分五個環節進行。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初讀課文須掃清字詞障礙,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為了讓學生整體把握,攝取要點,提出如下問題:
①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么?作者為什么認為它是錯誤的?
②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么?學生通過朗讀可自主指出,老師點拔后明確。
2、具體研習。這個環節是為了突出重點、難點而設。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并不勝于雄辯,在誦讀1-5段后,設計兩個問題
①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么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
②第5段有一段加重點號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么?讓學生討論、探究,通過思考,訓練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為了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并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在品讀6-9段后,設計問題:
①“中國的脊梁”是指什么人?為什么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②“狀元宰相”的含義分別是什么?供學生討論探究,老師引導、點拔后明確。
3、欣賞品味。通過揣摩字詞體會文章深意,并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4、課堂訓練。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進一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5、課堂小結:言簡意賅地句畫本節課的輪廓及學習本文的現實意義。
㈣布置作業:為了考察學習效果,特布置以下作業:
⑴比較魯迅的雜文《這個和那個》與本文的異同。
⑵查找近年來現實生活中能增強民族自信力的事例。
⑶寫作訓練題:《有錢就有幸福嗎》、《開卷就有益嗎》、《考不上大學就沒有前途嗎》、《近墨者就一定黑嗎》、《早智商就一定早亡嗎》。
《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教學設計 篇5
一、說教材
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選擇了特定歷史時期敵方的論調,在以大量事例對敵方錯誤的論調進行無情的鞭撻基礎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論點,進而進行了論證,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語文熏陶的極好文本。^
我們的學生對“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盡量避免空洞的說教,只充當導演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也就是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主導”的教學理念,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議論文的寫作特點及本文的駁論方法。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二、說教法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一篇議論文,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準備采用聽讀法、討論法、欣賞感悟法進行教學。
聽讀法:聽讀可讓學生理會文章內容,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情感。
討論法:這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它可以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欣賞感悟法:歷史已成過去,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我們絕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失掉自信。本環節我將展示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感悟,引導他們樹立信心。
三、說學法
本課教學過程分為四大板塊,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指導學生通過“聽、說、讀、寫”四個環節感受文章所體現的自信心,并在此過程中培養能力。M*7
教具準備:自制課件(多媒體教學)*M
四、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
1、我們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將在課前3分鐘播放歌曲《松花江》來營造氛圍。
設計意圖:歌曲《松花江》這是一首悲壯的歌曲,播放這首歌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愛國情懷的印象,從而引導學生“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2、了解時代背景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題,在教本課前,我將播放一些歷史畫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二)內容分析
這是本課的重點部分,我將用多媒體展示提示學法,即“積極的說——默默地看——仔細的析——勇敢的寫”。
第一個環節:積極的說
對于以前學過的重要知識,學生到底掌握的怎么樣了,這節課是個很好的檢測機會。上課時,我馬上創設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面帶微笑的走進教室,多媒體展示魯迅先生的相關圖片,然后虛心的問大家:“同學們,我很想知道魯迅的相關知識,你們能夠告訴我嗎?”
第二個環節:默默地看
感情的積蓄,潤物無聲,無聲的看總是積聚感情的最好辦法。因此讓學生們默默地看,靜靜地積聚感情,是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培養感情的好方法。在大家默默地看圖片時,我將適時地播放一些背景音樂,為課堂營造一種氣氛。
第三個環節:仔細的析
如何幫助同學了解課文,分析議論文的主要特點,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仔細的分析課文結構以及結構。
第四個環節:勇敢的寫
作為有自信力的中國人的子孫,在學過這篇文章之后肯定大有感慨,在此基礎上,我將設計一個環節積極引導學生把心中的想法寫出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
(三)布置作業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反思
學生以前學過魯迅很多的作品,比如《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他們都在這些作品當中,感知魯迅先生的作品很值得推敲與細思。
今天,學習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嗎》,這是一篇議論文當中的駁論文。因此,我的教學目標定為掌握駁論文的寫作特點和體會文章精辟含蓄的語言特點。
這篇文章,我選擇用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用合作探究,解決質疑的方式解決學生們在閱讀這篇文章過程中的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我選擇從駁論文的特點處走進課文,在1934年,國家散布“民族的自尊心與自信力,既已蕩然無存,不待外侮之來,國家固早已瀕于精神幻滅之域。”的情況下,有人發出了怎樣的感嘆,針對這一感嘆,作者的態度是怎樣的?
從兩班學生的操作來看,課堂的效果還是不錯。但是,有的學生對魯迅這篇文章的有些內容還是理解不了,或者說理解不透。
存在的問題:
1寫作背景在學生仔細閱讀課文后,在他們找到一些資料后,應該系統的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就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2、一堂課完成一兩個教學目標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顧到。如果面面細細將來,就會使課堂思路很煩亂,學生的落實也不到位。何不采取在落實中,在練習中落實。
3、俗話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因此,課文要讀朗讀,在朗讀中得到體悟和提升。特別是像魯迅先生這篇比較含蓄,尖銳的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