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米教學設計(通用2篇)
一厘米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并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并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為。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合其他關于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他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引導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像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親或其他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搜集一些以“母愛”為內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找并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他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的內容入手,結合創作背景,導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圖畫。
學生活動
1.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感受母愛,進入新課。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涵。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繪自己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學生活動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他親人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深入分析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并無特殊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明了普通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升華。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于細節處理的妙處。
學生活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為了讓孩尋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為了讓孩子具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母親心里的所思所想,對于深化主題、豐滿人物形象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升華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制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 “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他親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勾勒出來。
學生活動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繪制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涵,并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畫中的母親或其他親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誦讀,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后所發生事情的區別與聯系。
3.研討作者對于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鑒賞小說的技巧。
學生活動
1.復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2.學習課文。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4.比較教師所列其他文章與本文的異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一、復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通過教師范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并回顧上節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了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情的經過,并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學生活動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次課的知識點,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
2.回答,踴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前后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為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里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什么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無奈與蒼涼,因為外部環境的力量強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線這么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里的一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學生活動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于,上幾件事情沒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升華,而在后幾件事情里,母子間的感情因為最后的結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升華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梁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并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會意義。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收獲。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補充資料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XX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畢淑敏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她的代表作有《昆侖殤》、《補天石》、《血玲瓏》。
一厘米教學設計 篇2
6、一厘米
――畢淑敏
一、教學目的
1、了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了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于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于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舍的摯愛。
三、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是百集電視連續劇《咱老百姓》的節選,所寫的是一件小事,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主題:如何塑造孩子的健康心靈,如何培養孩子的精神人格,一個人應該怎樣對待尊嚴的問題。在學習中應抓住矛盾沖突,在沖突中表現人物性格,品味戲劇語言,引導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維持自己的尊嚴,理解父母為自己的成長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四、課時安排:二課時
五、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生活在衣食無憂的成長環境中,但你們的父母為了你的成長,為你的付出,你感受到了嗎?特別是偉大的媽媽們,她們背著歲月的沉沙,心靈有很多滄桑的折痕,但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長出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能比自家有出息,你是否感受到了她們的蒼涼和對你們鍥而不舍的摯愛?今天,我們就從一件小事中去體會一下吧! [板書] 6、一厘米――畢淑敏
二、字詞理解
。1)動彈(dòng tan):(人、動物或能轉動的東西)活動。
(2)借花獻佛:比喻用別人的東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窮困;十分為難。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辦。
。5)瞅(chǒu):看。
。6)憂郁(yù):憂傷,愁悶。
(7)愣(lèng):失神;說話做事不考慮效果,鹵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連忙。
。10)矜(jīn)持:拘謹,拘束。
(11)哀兵必勝:指由于壓迫而悲憤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打勝仗。這里是說把文章寫得打動別人,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談:理直氣壯地直抒己見。
。13)靦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氣喘吁吁(xū):吁吁,喘氣的聲音。形容喘氣很急。
。15)執拗(niù):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靜,安適。
。17)異口同聲:不同的嘴說同樣的話。
三、作家簡介:
畢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學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1969年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匯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1980年轉業回北京。
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專業寫作,共發表作品200萬字。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第四、五、六屆百花獎、當代文學獎、陳伯吹文學大獎、北京文學獎、昆侖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6屆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國臺灣第17屆聯合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余次。
畢淑敏真正取得全國性聲譽是在短篇小說《預約死亡》發表后,這篇作品被譽為是“新體驗小說”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臨終關懷醫院的親歷為素材,對面對死亡的當事者及其身邊人的內心進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現在,畢氏為國家一級作家。內科主治醫師。北師大文學碩士。
四、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
1、分角色朗讀(有條件者可以扮演戲劇進行表演)
人物主要有:解說、陶影、小也、張師傅、售票員、紅衣青年、老奶奶、小也父、作家、公園書記主任、群眾甲、乙、丙
2、(條件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表演)
要求學生每表演一個鏡頭(情節)后,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評論,再進行下一鏡頭的表演。
3、學生討論:談談自己對陶影、小也、小也父、紅衣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文中相應的片斷加以印證!
第二課時
一、討論陶影的形象意義
1、學生找出課文中集中表現陶影的段落。
2、學生討論:從課文內容來看,陶影應該具有什么性格?找出相關內容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1)含辛茹苦、任勞任怨
相應段落、語句:
——一天班上下來,累得不想動彈,真想湊合湊合算了。
——(掏了張紙幣)買一根冰棍就成了,媽不吃。
。2)執著、認真
——(輕松但是極堅決)他不夠1、1米的。不夠!
——我不知道國際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兒子是沒有那么高,我知道我們沒有逃票。
。3)竭力維護人格尊嚴,立場堅定
——這件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
——(執拗地)如果再設有音訊,我就直接去找!
——(鄭重地)小也,你離兩位爺爺再近點,我什么都不圖,只請兩位爺爺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講清楚,告訴孩子:媽媽沒有錯!……
二、學習品味寫作特點:
1、以小見大
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見大的作品。作者所寫的實在是一件小事:一個媽媽帶孩子去公園,因為公園門口的尺度不準確而被誤會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這在許多關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這的確是一件小事?蛇@在一位母親的眼中卻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過這樣一件小事,一個小故事寫出了一個大主題:如何讓一個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靈,或者說一個人應該怎樣看待尊嚴的問題。這樣的主題,在我們今天這個物質逐漸豐富、精神逐漸貧乏的社會有著振聾發聵的意義。難怪日本、英國等國家很看重這樣一篇不“大”的作品。
2、情節曲折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了“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上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
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3、烘托對比手法的成功運用
作品還成功地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在公園門口的矛盾沖突中,作者寫出“圍觀的人議論紛紛”“四周一時變得非常安靜,有人輕微地咳嗽”“眾人‘呀’了一聲”“眾人哄笑”“眾人嬉笑”等圍觀群眾的反映和語音,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尷尬的氣氛,強化了雙方的矛盾沖突和陶影的情緒。作品還把公園賣票的紅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車工賣票的司機進行對比,突出了紅衣青年的胡攪蠻纏,不講道理。陶影和丈夫對這件“小事”的不同態度也是一組對比,很有力地表現了陶影對人格追求,對人的尊嚴的追求的執著。另外,讀者對事實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卻難以澄清,這也是一種懸念手法的運用。這些手法的運用,不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現和情節的展開,同時也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人物關系看,兒子小也的行為和思想也對陶影這一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側面表現作用。
三、板書設計
6、一厘米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送票 —— “逃票” —— 投書報社 —— 矛盾解決
四、布置作業 :
愛的回音壁
畢淑敏
現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幾乎都是一個孩子,關愛之心,大概達到中國有史以來的最高值。家的感情像個蘋果,姐妹兄弟多了,就會分成好幾瓣。若是千畝一苗,孩子在父母的乾坤里,便獨步天下了。
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物有所值,感到莫大幸福?我好奇地問過。孩子們撇嘴說,不,沒覺著誰愛我們。
我大驚,循循善誘道,你看,媽媽工作那么忙,還要給你洗衣做飯,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多不容易!他們多么愛你們啊……
孩子很漠然地說,那算什么呀!誰讓他們當了爸爸媽媽呢?也不能白當。∷麄儜摰。我以后做了爸爸媽媽也會這樣。這難道就是愛嗎?愛也太平常了!
我震住了。一個不懂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出了家族的水箱,在干燥的社會上,他不愛人,也不自愛,必將焦渴而死。
可是,你怎樣讓由你一手哺育長大的孩子,懂得什么是愛呢?從他的眼睛接受第一縷光線時,已被無微不至的呵護包繞,早已對關照體貼熟視無睹。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于濃烈時,感覺迅速遲鈍麻痹。
如果把愛定位于關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的看顧漸次減少,孩子就會抱怨愛的衰減!皭劬褪钦樟稀边@個簡陋的命題,把許多成人和孩子一同領入誤區。
寒霜陡降也能使人感悟幸福,比如父母離異或是早逝。但它是災變的副產品,帶著天力人力難違的僵冷。孩子雖然在追憶中,明白了什么是被愛,那卻是一間正常人家不愿走進的課堂。
孩子降生人間,原應一手承接愛的乳汁,一手播灑愛的甘霖,愛是一本收支平衡的賬簿,可惜從一開始,成人就刻不容緩地傾注了所有愛的儲備,劈頭蓋臉砸下,把孩子的一只手塞得太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愛沉淀著,淤積著,從神奇化為腐朽,反讓孩子成了無法感知愛意的精神殘疾。
我又問一群孩子,那你們什么時候感到別人是愛你的呢?
沒指望得到像樣的回答。一個成人都爭執不休的問題,孩子能懂多少?比如你問一位熱戀中的女人,何時感受被男友所愛?回答一定是光怪陸離。
沒想到孩子的答案晴朗堅定。
我幫媽媽買醋來著。她看我沒打了瓶,也沒灑了醋,就說,閨女能幫媽干活了……,我特高興,從那兒,我知道她是愛我的。翹翹辮女孩說。
我爸下班回來,我給他倒了一杯水,因為我們剛在幼兒園里學了一首歌,詞里說的是給媽媽倒水,可我媽還沒回來呢,我就先給我爸倒了。我爸只說了一句,好兒子……就流淚了,從那次起,我知道他是愛我的。光頭小男孩說。
我給我奶奶耳朵上夾了一朵花,要是別人,她才不讓呢,馬上就得揪下來,可我插的,她一直帶著,見著人就說,看,這是我孫女打扮我呢……我知道她最愛我了……另一個女孩說。
我大大地驚異了。訝然這些事的碎小和孩子鐵的邏輯。更感動他們談論時的鄭重神氣和結論的斬釘截鐵。愛與被愛高度簡化了,統一了。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時,感覺到了一個幼小生命的意義。成人注視并強調了這種價值,他們就感悟到深深地愛意,在嘗試給予的同時,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接受。愛是一面遼闊光滑的回音壁,微小的愛意反復回響著,折射著,變成巨大的轟鳴。當會出的愛被隆重接受并珍藏時,孩子終于強烈地感覺到了被愛的尊貴與神圣。
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不要抱怨孩子天生無愛,愛與被愛是鐵杵成針百年樹人的本領,就像走路一樣,需反復練,才會舉步如飛。
如果把孩子在無邊無際的愛里泡得口眼翻白,早早剝奪了他感知愛的能力,育出一個愛的低能兒,即使不算彌天大錯,也是成人權力的濫施,或許要遭天譴的。
在愛中領略被愛,會有加倍的豐收。孩子漸漸長大,一個愛自己愛世界愛人類也愛自然的青年,便噴薄欲出了。
1、被愛是一種幸福,當作者問及那些在“前所未有的愛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覺到這種莫大幸福時,孩子竟然“漠然”回答“不,沒覺得誰愛我們”。其中“漠然”是什么意思?它給了你怎樣的觸動?
2、談談你對以下兩句的理解。
。1)一個不懂得愛的孩子,就像不會呼吸的魚。
。2)被太多的愛壓得麻木,騰不出左手的孩子,只得用右手,完成給予和領悟愛的雙重任務。
3、文中有很多對愛進行詮釋的比喻句,試從文中找出兩句,并以“愛”為主題,仿寫一個比喻句。
4、讀完此文,你覺得這其中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擔憂?
5、愛與被愛都是一種幸福,生活中,你對愛有哪些獨特的體驗?
五、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