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很小,無論做什么,請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
我的腿很短,請慢些走,以便我能跟上您。
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請對我的反應敏感些,對待我應該像對待您自己一樣。
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決定一些事情,允許我不成功,以便我從中吸取教訓。總有一天,我會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
以上是一個美國孩子寫給自己父母的信,這里面的話同樣可以讓老師借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所以,在幼兒教育中,我們要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雖說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大人,懂得特別多,會的也特別多,可是孩子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小手,小腿,小腦袋還沒有完全發育,所以我們是不能真正的把他們當“大人”來對待的,凡事都不能要求太高,不能要求十全十美。
大班的科學領域中已經涉及到了數字的認識和書寫,經過小班和中班的學習,我本能的認為大班的孩子已經能夠完全的掌握的5 以內數字的認識和加減運算,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在最近的一次聽評課中,我選了“3的組成與加減運算”這個主題活動,在活動的開始我了解極少數孩子的基礎,他們都能理解3的組成,也能計算3以內的加減運算,可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我完全錯了,我錯誤的把這節課的目標定的太高,沒有1、2、3數字的書寫基礎和分合關系的認識,孩子根本理解不了3以內的加減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