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經濟的發展》復習教案 篇1
一、概況
二戰后。亞洲國家擺脫殖民統治走上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很不平衡。
二、東亞和東南亞
(1)概況:①從6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遇,吸引外資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接著.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不斷進行產品的更新換代,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它們還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外向型經濟。②七八十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一躍實現工業化,引起世界矚目。
(2)新加坡:①獨立:原是英國殖民地,1959年獲得自治.后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個州,1965年成為獨立的共和國。②經濟措施: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并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適時調整;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穩定社會秩序。③結果:經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成為現代化工業國。
(3)韓國:①60年代始,以五年計劃確定經濟發展日標。②大力引進外因資本和技術,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狀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鼓勵出口,經濟穩定高速發展。
(4)泰國、馬來西亞等:80年代,加強與鄰國的經濟合作。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適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經濟持續增長。
(5)共同原因及存在問題:①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②問題:過度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經濟發展風險增加。
三、印度:①50年代以來,推行國營經濟和私營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努力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②經過幾十年奮斗,建立起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糧食基本自給,科技成就較大。③人口膨脹、環境惡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復雜等問題嚴重阻礙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