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具要走簡單路線
活動中需要的教具只是一副圖而已。這幅一開始就出示的掛圖有兩個用處:首先以一副完整的風景圖展現在孩子面前,卡通擬人的構圖以及鮮艷協調的色彩吸引了全部孩子們的眼球,并能夠用很好聽的話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其次,再將這幅圖上的景色演唱出來,而且邊唱邊將掛圖上的景色一張一張貼成圖譜形式,清晰的展示成歌曲的四個樂句,使幼兒了解歌曲的結構之后學起來就更容易了,這種巧妙的雙重利用簡單、有效。
二、重點要借合適手法
活動的重點是要幼兒感受和表現歌曲活潑歡樂的情緒,唱出歌曲中的斷頓與連貫樂句。活動中是借助小記號、鈴鼓伴奏來突出這一點的。歌曲的結構與樂句非常分明,所以運用小記號的的形式來給歌曲固定風格是很合適的,演唱起來就會有斷、連之分了。而鈴鼓的加入是為了讓幼兒對歌曲中斷頓、連貫演唱技巧有更深入的掌握,可以明顯看出這些教學方法都是可取和有效的。
音樂《歡樂頌》活動反思
初中音樂《歡樂頌》優秀說課稿范例
一、 說大綱
根據《走進音樂世界》大綱要求,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與教材和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努力發揮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中所特有的審美功能,做到將基礎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與情感體驗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說教材
1、教材簡析:本課選自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科書八年級上冊,根據第2單元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第二系列(愛)中的<歡樂頌>為教學內容。〈歡樂頌〉是選自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四樂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音樂作曲家,而他最杰出的是〈第九交響樂(合唱)〉和〈莊嚴彌撒〉,〈歡樂頌〉選自〈第九交響曲〉,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曲子,通過學習貝多芬的〈歡樂頌〉,從中感受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情感及交響樂,頌揚和學習友愛、平等、自由的精神。
3、教學目標:a.感受不同時代人類的博愛精神。b.通過欣賞和演唱歌曲,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建立對親人、對他人,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形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對真、善、美的音樂藝術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欣賞與演唱歌曲,并從歌詞中體會博愛精神。
難點:第三樂句最后一拍與第四樂句連線相加的時值,是演唱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三、 說教法
為了讓學生更加直接形象地了解和學習歌曲,幫助學生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和感受音樂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音樂:歡樂頌
活動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歸納整理歌詞,并能用體態動作創造性地表現.
2、用歡快活潑的情感演唱歌曲,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并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正確唱法.
活動準備:
1、活動背景圖一幅,節奏譜二張,圖譜一張.
2、符號標志若干,《郊游》、《歡樂頌》磁帶,錄音機。
3、幼兒人手一份圖譜。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室。
幼兒在《郊游》歌聲中歡快的邊動作邊進入。
二、練聲、節奏型練習。
引導幼兒看節奏譜,模仿動物叫聲:
① /
吱 吱 吱 吱 / 吱 吱 吱 吱
② /
游 游 游 游 / 游 游 游
三、引出主題,并理解歌詞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① 師清唱,邊唱邊指圖譜。
②提問:a、聽了剛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兒回答,師指圖譜)
; b、解釋腳印:因為我們大家多么快樂,又唱歌來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腳印。
2、完整朗讀歌詞。
四、掌握歌詞內容。
1、用各種動作創造表現歌詞內容。
①
個別幼兒表現。
② 自由組合表現。
2、老師指圖譜,幼兒坐下安靜完整朗讀。
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動作邊朗誦邊打出節奏。
五、熟悉旋律,學唱歌曲。
1、完整欣賞樂曲一遍。(放錄音磁帶)
2、用象聲詞“啦”唱,熟悉旋律。
3、幼兒自指小圖譜,聽音樂學唱。
4、師生共同指大圖譜唱。
5、出示符號“▼”、“︵”,引導幼兒唱好頓音、連音和強音記號。
大班音樂:歡樂頌
設計意圖:
歌唱教學慣有的“三步曲”——練聲、范唱、學唱,使整個教學過程枯燥單調,幼兒的“三性”受到束縛。如何調動幼兒歌唱的積極性,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歌曲《歡樂頌》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圖譜教學。《歡樂頌》旋律優美,但歌詞四大句的內容無一重復,幼兒不易記憶。我設計了此圖譜,把歌詞、音高、節奏融在圖譜中,形象、直觀。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較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動目的:
1、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圖譜,幫助幼兒理解歸納整理歌詞,并能用體態動作創造性地表現.
2、用歡快活潑的情感演唱歌曲,表達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并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正確唱法.
活動準備:
1、活動背景圖一幅,節奏譜二張,圖譜一張.
2、符號標志若干,《郊游》、《歡樂頌》磁帶,錄音機。
3、幼兒人手一份圖譜。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室。
幼兒在《郊游》歌聲中歡快的邊動作邊進入。
二、練聲、節奏型練習。
引導幼兒看節奏譜,模仿動物叫聲:
① / 吱 吱 吱 吱 / 吱 吱 吱 吱
② / 游 游 游 游 / 游 游 游
三、引出主題,并理解歌詞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① 師清唱,邊唱邊指圖譜。
②提問:a、聽了剛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兒回答,師指圖譜)
b、解釋腳印:因為我們大家多么快樂,又唱歌來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腳印。
長春版五下《歡樂頌》教學設計(精選13篇)
長春版五下《歡樂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2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能夠理解歌曲的內容。
3.激發學生對歡樂的向往,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恩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能夠理清文章的脈絡層次,理解歌曲的內容。
2.感悟內容,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恩澤。
教學準備
歡樂頌的歌曲磁帶。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從小到大一定都讀過很多有趣的童話故事,哪個故事讓你讀過之后感到特別快樂,讓你印象特別深刻?
看來,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歡樂,歡樂能帶給人巨大的力量。怪不得德國作家席勒要熱情地贊美歡樂,寫下了《歡樂頌》。
二、自由讀文,初步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討論,應該用什么語氣朗讀這首詩歌。
應讀得歡快,節奏感強。
2.小組學習生字,討論解決,詩中不容易理解的詞語。如:分歧、蒙、恩澤。
三、再讀課文,深入理解。
1.提問,詩歌一共分為幾個小節?(3個小節)
2.每個小節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3.你對哪句話有深入的理解,把你的感受講給大家聽。
4.指導朗讀,學生講到哪句,指導朗讀哪句話。
四、討論:
生活中,哪些事會使你感到快樂,講一講。
五、教師總結:
其實,我們今天說學習的詩歌,是為世界名曲《歡樂頌》所填寫的歌詞。最后,讓我們一起聆聽“歡樂頌”。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篇課文。
長春版五下《歡樂頌》教學設計 篇2教學目標
《歡樂頌》優秀教案(精選14篇)
《歡樂頌》優秀教案 篇1
教學案例《歡樂頌》
【課型】
綜合欣賞課
【教學課時】
一課時(50分鐘)
【教學對象】
高一年級
【教學用具】
鋼琴、音響、多媒體教學設備等。
【教學目的】
(1)通過欣賞與學唱《歡樂頌》使學生了解“樂圣”貝多芬的生平、作品和他
的創作風格。
(2)激發學生二聲部合唱的能力,培養學生與他人合唱和自身協調能力。
(3)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情
趣。
【教材分析】
《歡樂頌》選自貝多芬著名的《第九交響曲》終曲合唱。作品以宏偉的構思,氣壯山河的力量,頌揚了自由、平等、博愛的主題和歡樂、神圣的理想世界。《歡樂頌》是一部宏大的合唱作品,有領唱、重唱、合唱,通過多次主題的變奏來渲染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頌揚了和平、友愛的境界。
【教學重點】
欣賞與學唱歡樂頌
【教學難點】
二聲部合唱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導入
聆聽兩個音樂的片斷,思考這兩首作品的曲作者是誰。同學對這位音樂家生平的了解。
(播放《命運》交響曲主題、《獻給愛麗絲》片段)
三.作曲家、作品介紹
1.說說這位音樂家是誰。以及對他的了解。
(貝多芬,他被稱為“樂圣”,他在青年時期耳朵失聰。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他是音樂史,也是整個西方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音樂家之一,他的名字跟莎士比亞、達?芬奇一樣家戶喻曉。貝多芬的交響音樂有著英雄史詩般的氣質和不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