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教學反思 篇1
我們的生活有多么廣闊,語文就有多么廣闊;生活有怎樣的色彩,語文就有怎樣的色彩;生活有什么滋味,語文就有什么滋味。怎樣“聯系生活感受促進文本感悟”,我就這節課的幾個片段進行自我反思。
一、想象畫面,激發感悟。
《走月亮》這篇文章為讀者勾畫出了一幅如詩、如夢、如畫的畫卷,例如在教學“細細的溪水,流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著月光”時,我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調動生活體驗,發揮想象,讓畫面浮現于學生的腦海之中。我問:“你讀這句時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問題將學生的思維由文本拉向了他們的生活,學生的回答繽紛多彩:“老師,我看到柔和的月光灑在溪面上,溪面是一閃一閃的!”
“老師,我看到了一條瘦長瘦長的小溪,溪面上銀波蕩漾;我聽到了小溪歡樂的歌聲;我聞到空氣中到處彌漫著山草和野花的清香!”……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此時學生透過文字看到了一副動態的,有聲音,有香氣的畫面,這時候學生再讀文章,就是帶著頭腦中的畫面,帶著自己的感受美讀了。
二、創設情境,驅動感悟。
《走月亮》一文不僅給我們展現了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更多的是母女倆之間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愛。在感悟“阿媽溫暖的手拉著我,我聞得見阿媽身上的氣息”時,我引導學生回憶和媽媽一起散步時的情感體驗,學生立刻回想起自己和媽媽一起散步是那樣的溫暖、幸福、安全、快樂……學生仿佛回到了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感受到了媽媽濃濃的愛,學生此時是激動的,情感是高漲的,學生讀得是那樣動情,那樣幸福。學生已經將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覺的潛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景中,這時的讀就是用心讀書,用真情實感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