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情況調查報告(精選3篇)
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篇1
土地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農民最可靠的社會保障。為了依法保障農民的土地承包權益和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鞏固、完善,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奠定基礎,提供詳細的資料,我們對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的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土地流轉及土地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了4個村,36個農業合作社,農戶1847戶,農業人口6382人,承包面積5451.1畝,其中:田2419.2畝,地2127.9畝,山地及其他904畝。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情況
土地承包“三到戶”是指承包土地地塊落實到戶、承包合同簽定到戶、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到戶。調查顯示:
1.土地承包“三到戶”的有1411戶,占調查總戶數的76.3%;耕地面積4395畝,占調查總耕地面積的73.4%,其中:“三到戶”不一致的有487戶,占手續健全戶的34.5%,耕地面積1406畝,占手續健全耕地面積的32%。主要是人和鎮木古村,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雖發放到戶,但部分村民認為合同、證書上的耕地面積與實際耕地面積存在差異。
2.土地到戶,合同和證書未到戶的有436戶,占調查總戶數的23.7%,耕地面積702.1畝,占調查總耕地面積的26.6%。主要是盤石鎮永安村土地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至今仍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二)土地流轉情況
從4個村36個社的調查情況反映,土地流轉的有398戶,占調查總戶數的21.5%,流轉人數為1391人,占調查總承包人口的23.3%,流轉耕地面積503.5畝,占調查總耕地面積的11.07%,其中:流轉田402.3畝,地101.2畝。分別按以下三種形式分類,情況如下:
1.按流轉的形式劃分
(1)土地轉讓的有171戶,占調查流轉戶的43%,轉讓土地人數有599人,轉讓耕地面積270.5畝,占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轉讓田169.3畝,地101.2畝。主要涉及盤石鎮永安村、石樓村全戶外出,耕地轉讓給他人耕種。
(2)土地租賃的有227戶,占調查流轉戶的57%,租賃土地人數有198人,租賃耕地面積233畝,占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租賃田233畝。主要涉及人和鎮騎龍村、木古村,耕地被長江林場租用為苗圃基地。
2.按經濟補償方式劃分
(1)有償流轉的有228戶,占調查流轉戶的57.3%,流轉人數為802人,流轉耕地面積237畝,占調查流轉面積的45.1%,其中:田235畝,地2畝。如人和鎮騎馬村、木古村的233畝耕地由長江林場租賃作苗圃基地后,租賃費為一畝田一年1000斤稻谷,按當年市場價計價。
(2)無償流轉的有170戶,占調查流轉戶的42.7%,流轉人數為595人,流轉耕地面積266.5畝,占土地流轉面積的52.9%,其中:流轉田167.3畝,地99.2畝。土地無償給他人耕種,并由原承包戶承擔每年的稅費。
3.按流轉簽訂合同的形式劃分
(1)簽訂書面合同的有227戶,占調查流轉戶的57%,流轉人數798人,流轉耕地面積233畝,占調查流轉面積的46.2%,其中:田233畝。
(2)按口頭合同流轉的有171戶,占調查總戶數的43%,流轉人數599人,流轉耕地面積270.5畝,占調查流轉面積的53.8%,其中:田169.3畝,地101.2畝。
(三)土地經營情況
從調查的4個村36個社看,土地經營較好的有1386戶,占調查總戶數的75%,承包土地人數4604人,經營較好的耕地面積3938.2畝,占調查土地面積的86.6%,其中:田2092.7畝,地1845.5畝。在土地流轉的398戶,503.5畝耕地中,目前經營情況較好的有397戶,占流轉戶的99.7%,耕地489.5畝,占流轉耕地的97.2%,其中:田332.2畝,地167.3畝。如人和鎮騎龍村,將耕地160畝租賃給長江林場后,加大了對耕地的投入,擴大了規模,實現了林場、農戶雙贏的局面。種“應付田”、半丟荒、全丟荒的有461戶,占調查總戶數的25%,承包土地人數1347人,涉及耕地面積608.9畝,占調查土地面積的13.4%,其中田325.7畝,地283.2畝。
1.種“應付田”的情況
我們將重栽輕管的粗放經營土地現象,叫作種“應付田”。在被調查的農戶中,種“應付田”的有269戶,790人,占調查總戶數的14.5%,面積509.5畝,占調查面積的11.2%,其中:田320.7畝,地188.8畝。分析產生種“應付田”的主要原因有:
(1)因認為種莊稼不劃算、效益低的有248戶,占種應付田的92.2%,土地面積448.7畝,占種應付田的88%,其中:田280.2畝,地168.5畝。
(2)因有外出打工或本地務工收入而疏于管理的有21戶,占種應付田的7.8%,土地面積60.8畝,占種應付田的12%,其中:田40.5畝,地20.3畝。
2.土地半丟荒情況
土地半丟荒的涉及190戶,548人,占調查總戶數的10.2%,半丟荒土地面積為92.2畝,占調查面積的2%,主要涉及盤石鎮石樓村、人和鎮騎龍村,被丟荒的土地全為旱地。土地半丟荒,原因是農戶的部分貧脊、低產、偏遠的坡耕地,投入高產出少,因此僅種植大春作物一季。
3.土地全丟荒情況
土地全丟荒涉及2戶,9人,占調查總戶數的0.1%,全丟荒土地面積為7.2畝,占調查總面積的0.15%,其中:田5畝,地2.2畝。土地全丟荒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全家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土地無人耕種,農戶不愿丟失土地,而又無人可轉包,造成土地全部荒蕪。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承包“三到戶”的問題
1.承包手續不健全,使農民承包土地的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在土地二輪承程中,部分村社干部認識不到位,工作上怕麻煩等原因,致使二輪承包合同和土地經營權證書至今仍堆放在鄉鎮或村委會,沒下發到農戶手中,嚴重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貫徹落實。如盤石鎮永安村,由于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涉及到外遷移民,土地經營權證書一直未發放到農戶手中。
2.土地經營權證書與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存在差異。農戶在承包后,由于新修村、組級公路或新修農田水利設施等村社公益事業毀占了部分承包耕地,而造成農戶實際承包土地面積與土地經營權證書上的面積不一致。
(二)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農村土地流轉效果較好,不僅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進程,而且對促進農民收入的增長,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農村土地流轉運作不規范
農村土地流轉方式多種多樣,有轉讓、租賃、轉包等多種形式,目前,這些方式既沒有按土地流轉的規范程序操作,也沒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監督實施,導致土地流轉運作不規范、無人管理。
2.農村土地流轉合同不規范
農村土地流轉合同方式五花八門,有書面的,也有口頭的,有的甚至什么也沒有,即使簽訂流轉合同,合同也不夠規范,有關合同條款標的物不夠明確,約束力不強,易引起不必要的合同糾紛。
3.影響農村土地流轉的因素多:(1)農民固有的“戀地”情結很難消除。有的農民長期在外務工經商,寧愿送人代耕、拋荒或種應付田,也不愿把土地流轉給別人,認為土地是自己的命根子,害怕流轉后掉了自己的飯碗等;(2)少數農戶已在非農產業找到了自己的謀生門路,不愿再承包土地,轉移不出去,退還集體因稅費原因和土地太分散,集體不愿接受等。
4.不規范流轉易引發承包合同糾紛。目前主要有兩種情況:(1)承包戶長期外出務工,將土地轉包給本村社以外的農戶耕種,而引起本村社農戶不滿,產生流轉合同糾紛;(2)有的農戶全家外遷進城定居,并將房子賣給鄉外的農戶后,購房方受讓該農戶的土地進行耕種。購方通過不完全正規渠道又將戶口遷移至該村組,引起當地農戶意見,認為該農戶占有了本村組的耕地資源,讓等輪候缺承包土地的本社人口失去了一次機會。同時認為這種整戶轉讓的土地比實際丈量劃地的面積多,遷入農戶占了便利,存在糾紛的隱患。
(三)土地經營中的問題
1.土地經營缺乏新穎性,傳統農業觀念仍然普遍。
我縣自實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來,通過土地流轉出現了一些種養殖業大戶,如人和鎮的苗圃場,水口鄉的大棚蔬菜,蓮花鄉的早熟桃園等等,形成了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土地經營效益好。但絕大部分農村農業結構調整不明顯,傳統農業仍占主要地位,對所經營的土地缺乏積極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性下降,對土地投入少,掠奪性經營較普遍。
2.土地經營缺乏科技手段和未向種田能手集中。
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外出打工,土地由在家的婦女、老人、兒童種植,由于勞力的缺乏和科學種田知識的欠缺,造成土地粗放經營,而農村信息不靈,也使農民的種植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導致農產品賣難,也不同程度損傷了農民經營土地的積極性。
(四)承包合同管理中的問題
1.鄉鎮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名存實忘,由于鄉鎮農經站并入農業服務中心后,鄉鎮農經職能弱化,鄉鎮黨委政府沒有落實工作經費和指派專人負責,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的指導缺乏。
2.縣里沒有建立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對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手段缺乏。
3.全縣缺乏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文本樣式,不規范的合同因條款不齊易造成傷農事件和合同糾紛。
三、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
《農村土地承包法》是一部關系新時期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重要法律,認真學習施行這部法律,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各地在宣傳的同時,必須結合實際,進一步穩定農村的基本政策,穩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保護和發展農民的根本利益。
(二)建立健全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及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
鄉鎮應盡快建立健全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和土地流轉管理指導機構,配備專門人員,負責本鄉鎮的承包合同的鑒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法》的監督實施以及農村土地糾紛的調解。同時,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建立合同管理制度,規范合同文本,審查鑒證合同內容,妥善保管好各種合同檔案和調解協議書。
(三)盡快完善土地二輪承包工作。
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工作中,大多數鄉鎮按照要求,早已完成此項工作,但少數地方由于種種原因,仍存在著沒簽土地承包合同和沒頒發土地承包經營證書的現象,因此,這些鄉鎮應盡快完成此項工作,切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
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在堅持確保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搞活使用權的前提下,嚴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嚴格掌握政策界限,不能放任自流,鄉鎮政府要加強引導,不得用過硬的行政干預,強迫流轉,切實維護效益與公平的原則,確保土地使用權流轉規范、有序進行,保障農民的土地權益。
(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申報、登記、鑒證制度。
進行土地流轉時轉入方和轉出方應向村委會提出書面申請,經村委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后,報鄉鎮承包合同管理機構登記。村委會應督促和指導雙方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并報鄉鎮農業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土地流轉合同應按統一的格式,如果發生合同糾紛,村委會和承包合同管理機構要及時調解。
(六)建立土地流轉風險金制度。
土地流轉合同簽訂后,業主每年應交納一定數量的風險保證金,以防范業主因經營困難等原因無法履約的情況發生。如合同到期無糾紛發生,風險保證金如數退回。
(七)建立縣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
依托縣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建立縣農村土地承包合同仲裁機構,依法對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進行調解和仲裁。
(八)積極鼓勵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
各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機構應積極鼓勵多樣化的流轉形式,積極引導多元化的流轉主體參與,努力探索縣、鄉、村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介機構及土地信托服務中心(服務站),加速土地流轉,推進農村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收入。
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篇2
為了全面了解我區連鎖企業經營情況,更好的促進連鎖企業的發展,現將有關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區在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連鎖企業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市場占有率顯著提高,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截止XX年6月底,我區規模以上連鎖企業7家,其中民營企業2家,在用配送中心7個,連鎖門店290個,其中直營連鎖門店96個,加盟連鎖門店184個。營業面積96390m2,其中直營門店面積為:87700m2,從業人員1201人,XX年度銷售總額69382萬元。XX年1-6月份營業額為42568萬元。
二、經營存在問題
我區連鎖經營起步較晚,與發達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隨著連鎖企業的發展,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又面臨著比較激烈的市場競爭,矛盾日益突出,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基礎設備滯后。我區連鎖企業網點建設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網點門面破舊,設施落后,特別是配送中心建設,配送車輛少,庫房面積小,設施條件差,跟不上連鎖網點發展的需要,尤其是民營連鎖企業更為突出,沒有固定配送中心場所,靠租賃經營,跟不上市場形勢的發展,更新改造任務相當繁重。
2、經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我區連鎖企業網點規模偏小,配送中心配送能力差,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低御風險能力偏低。
3、零售商業、餐飲業、服務業連鎖企業偏少。我區連鎖企業主要集中在特種行業,如石油、醫藥等,而零售商業、餐飲業、服務業等行業偏少,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4、商業信息化水平低,不能適應現代連鎖企業發展需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社會布局走向分散化、小城鎮化,商業也隨之走向分散化、連鎖化,連鎖經營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企業分店鋪越來越多,覆蓋范圍越來越大,必然出現管理鏈條的拉長和管理規模的擴大,對全區范圍各分店之間的信息的主效傳遞、分析、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調查表明,對一個多門店,大規模,跨地區的連鎖企業來說,缺乏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統就意味著無法實現具有統一規范的,大量數據信息查詢決策分析,也就是在經營管理的決策過程中只能盲目判斷,而且無法實現規范化管理和有效控制。要實現連鎖化經營與一體管理的統一,依托的就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使單店的成功商業模式得以大量復制,企業連鎖化,規模化經營才能迅速發展。我區連鎖企業幾乎沒有信息化設施,沒有實施信息化管理,不能及時了解連鎖門店的信息反饋,第一時間掌握門店經營情況,信息滯后,從而延誤商機,缺乏科學化管理。
5、連鎖企業布中不合理,缺乏統一規劃,嚴重制約了連鎖企業的發展。我區連鎖企業在不斷發展成長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一套自己發展的模式,但缺乏統一規劃,目標任務不夠明確,布局、結構不合理,不科學,不能緊跟市場發展的需要,缺乏市場競爭力。
三、意見和建議
目前,我區連鎖企業正在逐步興起,各級各部門對連鎖經營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要想有一個較快發展,必須從客觀上加強籌劃和指導,制定總體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目標,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現根據我區實際,提出以下五點連鎖商業發展建議:
1、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把連鎖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
連鎖商業網點建設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由政府根據現有網點狀況以及城市建設的長期規劃,進行統一規劃,科學布局。連鎖商業網點應主要規劃在居民居住區(除特種行業外),逐步向鄉村輻射。
2、堅持多種形式探索,講求實效的原則,正確選擇合理的發展模式。
實踐證明,連鎖企業一般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的。在發展規模上,既要優先發展中小型連鎖企業,也要支持具備條件的單位,發展大型連鎖企業。在發展類型上,要以發展正規連鎖和自愿連鎖為主,同時積極發展其它類型的連鎖。在發展形式上,要以連鎖便民店、連鎖超級市場、連鎖百貨店、連鎖專賣店、連鎖快餐店以及連鎖服務業為主,在零售商業、餐飲業、服務業三個方面同時推進。
3、堅持統一管理,規劃化動作的原則,逐步實現商業活動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先進管理體制。
在一定意義上講,規范化是連鎖企業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發展連鎖經營,要研究制定連鎖經營的管理辦法和各類經營服務規范,使其在發展有序競爭。要按照“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核算,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標識”的“六統一”標準,規范連鎖企業的經營服務運作。
4、堅持發展與改革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建設新型商品流通體制。
連鎖經營企業是一種現代的經營方式,需要采取與其相適應的現代化手段來管理,商流、物流、信息流等。連鎖企業要配備和要的計算機、電視監控等現代化辦公設備,建立現代化管理網絡,使之與連鎖經營的規范化、現代化、科學化管理相適應。發展連鎖經營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結合起來,不斷地發展壯大。
5、堅持政府扶持引導與企業自我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推動連鎖商業發展。
我區連鎖商業發展相對比較緩慢,政府必須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連鎖商業網點建設列入城市基本建設計劃,建設改造資金的籌集,在企業自籌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建設改造連鎖商業網點,免征各項費用。連鎖商業企業的地方稅收可采取先征后返還的辦法用于扶持連鎖商業的發展。在措施上,一是要加強人才培訓。通過參觀、考察、專業培訓等多種形式普及連鎖商業知識,培養發展連鎖商業管理、經營技術人才和業務骨干,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和管理水平。同時,加強職工教育,增強服務意識,實行全面質量管理,達到服務規范化、標準化,樹立連鎖商業新形象。二是要抓好典型,重點突破,要下大力氣抓好示范店、樣板店,如國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按連鎖商業的規范要求,抓好起步工作,使廣大店員和消費者真正認識到連鎖商業的優越性。三是要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商州區發展連鎖商業領導小組,研究制定連鎖商業的管理辦法和各類服務規范,統一組織連鎖商業發展工作,確保連鎖商業健康、快速、有序發展。
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篇3
【摘 要】北票市委市政府對肉雞產業化經營一直高度重視,為進一步了解肉雞產業基地經營情況,
【關鍵詞】北票市 肉雞產業 經營 調查報告
肉雞產業已成為北票的龍頭產業,為進一步了解肉雞產業基地經營情況,本人于20__年6月份對北票市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局進行了走訪,詳細調查情況如下:
一、肉雞產業化概況
產業化經營水平是顯得畜牧業發展的重要標志。多年來,北票市委市政府對肉雞產業化經營一直高度重視,早在20__年就提出了將肉雞作為重點開發的產業,不斷加快龍頭和產業化基地建設步伐,特別是朝陽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后,進一步提出了“以產業化經營為手段,立足優勢,突出發展‘三禽’,重點發展生豬,積極發展草食家禽,鼓勵發展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的發展定位,通過采取同意規劃、政策扶持、項目支撐、典型引路、服務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積極建設肉雞養殖基地,發展養殖專業大場大戶,打造肉雞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以此來推進全市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宏發食品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肉雞“養、加、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生產體系,完善了集種雞飼養、雞雛孵化、飼料生產、肉食加工、技術服務于一體的肉雞產業化生產鏈,年屠宰加工能力達到6000萬只,同時企業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密切協作,在全市已建設22個肉雞養殖重點鄉鎮,建設肉雞養殖小區100多個,發展規模飼養戶2400多戶。20__年,全市肉雞飼養量達到2750萬只,農民沒飼養一只肉雞獲利3元,農民年增收6000多萬元,體現了產業化經營在畜牧業發展中的作用,彰顯了肉雞產業在農村經濟中重要地位。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龍頭企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帶動力不強。蛋雞生產龍頭企業規模小,產業鏈不完善,拉動力不夠,導致雞雛供應不足,肉雞飼養規模與加工能力不平衡,需要擴大養戶數量、擴大規模飼養程度。
二是經營方式比較落后,農民大多還沒有擺脫傳統飼養方式的束縛,飼養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不高,飼養工藝、技術水平比較低。主要是科技意識有待提高。
三是小區建設標準化程度不高,設施不完善。有的對防疫衛生、病害物污染處理設施建設認識不足,病害物和糞污未進行有效處理,污染了水源和空氣;有的建筑布局和建筑結構不合理,不利于畜禽生長環境條件控制。這些均不適應畜牧業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
四是社會化服務體系仍需要完善。我市動物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后,基礎設施和社會化管理、服務功能得到了加強,但由于新納入的人員大多來自其它行業,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技術服務能力還達不到要求。基礎實施不完善,市級化驗室建設、區域所儀器設備配置,還沒有達到省市的要求,距其他縣市還有一定差距;綜合改良站建設還是空白,需要加大力度解決。
五是資金不足。這幾年政府工作力度和資金支持力度都不斷加大,但在產業化建設中,水電土地資金等方面制約因素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