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干部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精選3篇)
黨員干部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南平市委、副市長廖俊波雖因車禍不幸離去,但他在面對各種“誘惑”“橫眉冷對”的政治覺悟和黨性原則,在對待百姓“甘為孺子牛”、“撲下身子,沒有架子”的服務態度,在對待工作“拼、嚴、快、實”的奮斗精神將被百姓永遠銘記和傳揚。
廖俊波為什么會如此深受百姓歡迎和愛戴?據采訪手稿報道,“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村主任胡說,“我們村過去多年是空殼村,零村財,900多人的村子,300多人出去打工了。”“村里沒錢,你怎么當村主任,怎么做事啊?”廖俊波說,“這么多撂荒的土地要用起來。種花收入多也沒污染,你們想干的話,我全力支持!”土地流轉起來,村民有了新奔頭。20xx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村財也入賬10萬多元......”,沒有比腳更遠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廖俊波用一名黨員干部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這句話的真實價值和深刻意義。只要把腳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俯下身子,把百姓所需作為自己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急百姓之所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親臨親為,就沒有過不了的河,解決不好的“難題”。
在困難面前是否敢于“面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考驗一名黨員干部黨性是否堅定,能力是否過硬的“試金石”。據采訪手稿報道,“武夷新區用“再造一個新城”的決心做招商、上項目。拆遷,地方干部眼中的“天下第一難題”,必然繞不開、躲不過。廖俊波恨不得蹬上靴子自己上陣,一怕貽誤發展良機,二怕群眾利益受損......”,這是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是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形象的“再現”,是人民好干部的“典范”和“縮影”。正是由于在改革創新和扶貧攻堅的道路上有無數像廖俊波一樣“敢于擔當”的優秀黨員干部,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才取得一個又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和突破性的進步。就拿20xx年四川的脫貧攻堅來說,據資料統計顯示,四川省在去年扶貧攻堅中,就有27名優秀黨員干部在扶貧攻堅中殉職,有50多名在扶貧攻堅中受傷......
懂得珍惜和感恩的民族才是優秀而充滿希望的民族。人民的好干部“廖俊波們”用鮮血乃至生命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筑起了一座座通向富足和幸福的“陽光大道”,應懂得“珍惜”,要心存“感恩”。作為黨員干部應繼承其“優良精神品質”,踏著“他們”沒有走完的“足跡”繼續前進,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積極主動作為,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事業奮斗不息!
通過對廖俊波事跡的學習,深深的觸動了心靈深處的那根弦。作為基層黨員的一名,更應該向廖俊波學習。
黨員干部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廖俊波同志的殉職,是一個家庭的不幸,是一方百姓的損失,也是黨組織的一大損失。但是,他留給我們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卻是不幸中的萬幸,值得我們珍視。
毛澤東同志曾經評價一個普通共產黨員張思德的犧牲“重如泰山”,因為他是“為人民服務”而死的。對于共產黨員來說,身后最榮耀的評價,就是人民的認可,歷史的肯定。而這一點,源自于對黨忠誠,對人民忠誠,對社會主義事業負責。
廖俊波同志是20xx年受中央表彰的“全國百位優秀縣委書記”之一,許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他敢想敢干,踏實能干。執政一方,他思路靈活,視野開闊,全力推動一地發展,造福一方百姓;他把群眾的事情放在心上,不分大小,無遠弗近,對待群眾像親友一般真誠;他潔身自好,經手許多產業項目,卻從不搞權錢交易,構建了健康和諧的政商關系。他珍重家庭,也懂得浪漫,但是,在處理權力和家庭的關系上,他從不含糊,很好地經營了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廖俊波同志并非一個“高大上”、不食人間煙火的標桿式榜樣,而是一個拼得了工作、也懂得生活的人,所以在他因公殉職后,才有數十萬網友自發地在網上悼念他。
廖俊波之所以令人從心底敬重和懷念,是因為大家從他身上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共鳴。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他那一身“黨性”。
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對黨組織的無限忠誠。黨性,是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力量。有了這樣的黨性,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身處什么樣的位置,都會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原則,一身正氣。這些年來,焦裕祿也好,谷文昌也好,孔繁森也好,還有廖俊波,這些每次提起都令人動容的優秀基層干部,最閃光的地方就是那一身永不褪色的“黨性”。
所有的現實都不會被人民忽視,公道自在人心。對于執政黨每一天的工作,廣大黨員干部的所作所為,人民群眾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最近有一部特別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因為是反腐題材備受關注。從這部具有很強的寫實風格的電視劇中,我們看到了黨員干部在改革開放以來面臨權力、物質、美色誘惑時,所選擇的不同人生軌跡。有的人不要黨性,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行政權力變成自己謀私的工具,為所欲為,陷入罪惡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有的人堅持黨性,不唯上,不鉆營,老老實實地為人民服務、踏踏實實干工作,保持了共產黨人的本色。雖然是文藝作品,但是,在老百姓眼里卻是最真實的現實。每一個普通人,都是黨和政府最嚴格的監督者。雖然普通個人可能無法對于黨員干部產生直接影響,但是,人心向背卻是檢驗黨員干部工作質量的最重要標準。
今天,我們深深地懷念廖俊波同志,正是他身上那股永不褪色的“黨性”,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極富人格魅力的黨員干部,一個公私分明、一心為公、清正廉潔、敢做善為的人。不論何時,我們的國家和人民,都需要這樣的干部。我們更需要所有的干部,不忘初心,永葆純潔的黨性。
黨員干部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在廖俊波擔任邵武拿口鎮鎮長的時候,有一次,年幼的女兒問他:“爸爸,你是拿口鎮最大的人嗎?”“不,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因為爸爸是為全鎮人服務的。”孩子問得天真,但廖俊波的回答卻很認真。
這一句發自肺腑的“最小的人”,彰顯了廖俊波民為貴、官為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凝聚了一名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也詮釋了他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和對百姓的熱愛。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實中,也有少數官員脫離群眾,把自己凌駕在群眾之上,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官老爺”思想嚴重。有的官員搞貪污腐敗,忘記了艱苦樸素,過著紙醉金迷、觥籌交錯的奢靡生活。還有的官員甚者與民爭利,侵犯群眾利益,將群眾與黨和政府對立起來。凡此種種,不但損害了黨群干群關系,更嚴重影響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說到底,都是官貴民輕的思想在作祟,缺乏廖俊波那樣的“群眾最大,自己最小”的情懷和大度。
將自己看小,群眾就大;將自己看小,名利就淡;將自己看小,眼界就開;將自己看小,做事就踏實。選擇做一個“最小的人”,對于廖俊波來說,這是一件自豪而需堅持的事情。他經常深入基層了解情況,傾聽群眾意見和訴求,帶頭深入貧困村駐村蹲點調研,認真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讓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正是因為廖俊波把自己看小,才能放下官架,看輕身份,才能做到心中有民,熱愛奉獻,也才心無旁騖,能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天地之間,莫貴于民;悠悠萬事,唯民為大”。把自己看重,群眾就看輕了;把權力看大,責任就看小了。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必須有廖俊波那“一大一小”的覺悟和高尚,擁有“自己最小”的情懷。在實際中能夠正確處理好“最大”與“最小”的關系,擺正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坐標,堅守自己的初心,時刻謹記“權力是人民賜予的”、“我們是人民的勤務員”的道理,做到像廖俊波同志一樣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用真情和實績贏得廣大群眾的信任。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們黨的事業根基在群眾,我們黨的事業動機也在群眾。新時期的領導干部,不管是官大也好,還是官小也罷,都要以廖俊波同志為榜樣,時刻反省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民為先、以人民為重、對人民負責,要自覺摒棄為官不為民、對上不對下、重說不重做的錯誤思想,想清楚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要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對待每一個平凡的群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做一個胸中有民、實實在在、能干大事的“最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