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精選4篇)
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篇1
同志們: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當代中國進步指明了方向,也為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了中國文明和智慧。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既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的新認識,也包含著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優秀思想在新時代的發展和弘揚。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深刻理解、把握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傳統文化內涵并自覺踐行,讓中國傳統文華綻放出更奪目的光彩,應始終成為我們為之不懈奮斗的方向。
從傳統革新精神到創新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對創新的推崇,有兩個層面:一是國家治理層面上要善于求新。三千年前的《詩經》就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提出周朝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于變革求新。《周易》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宋朝王安石為國家改革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倡導國家、民族要發展就必須善于變通、不因循守舊、勇于創新。《易傳》提出“日新之謂盛德”,只要做到持續不斷的以新代舊,國家盛德大業就會實現。二是個人思想層面上要追求革新。《大學》記載,商湯王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盤銘》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堅持每天洗澡才能使身體煥然一新,而思想上的改造也是一個堅持不懈的求新過程。《尚書》提出的“作新民”,就是激勵人們棄舊圖新,要有新想法、新作為。這些中華傳統典籍都從不同角度,記載了古人對創新精神的崇尚。當今中國堅持創新發展,有效解決了發展的動力問題,涵蓋了科技、理論、制度、文化四大方面,并結合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而急需進行思想和模式深刻變革的要求,提出我們每個人都應掙脫陳規陋習的精神束縛,敢于求新、求變。創新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革新思想的充實和完善。
從儒家“貴和尚中”的精神到協調發展理念。儒家文化以“貴和尚中”為核心,“和”即和諧,包含了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協調。在儒家文化中,“和”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目的和根本。《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和則相生”,明確指出“和”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和”能使萬事萬物興旺。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和”就可以使天地各自安定在自己應處的位置,萬物也能生長繁育了。同時儒家認為,“和”也是人際關系的根本,所以《論語》稱:禮之用,和為貴。第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具有包容性。一方面,“和”是一種善于協調的態度和方法。《論語》中“君子和而不同”,主張應在保留個性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和諧,學會團結合作的為人處事方式。另一方面,“和”并不是抹殺一切不同。《國語》講“和實生物”,不同性質的物體達到和諧才能生出世間的所有事物。當今堅持協調發展,目的在于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改變單一發展偏好,彌補短板和薄弱環節,達到全方位的系統、整體發展,實現均衡發展的和諧狀態。協調發展,是對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凝練和提升。
從古代樸素自然觀到綠色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樸素自然觀思想。首先,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孟子》認為:“知其性則知天矣”,天和人都具有相同善的本性;《莊子》主張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達到一體: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從西周時期的“天定人倫”思想的萌芽,到北宋張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經典解說,無一不體現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文化主流思想。其次,主張對萬物要有關愛,善待自然、善待環境。《莊子》講“愛人利物之謂仁”,要愛護自身以外的人和環境。《孟子》稱“材木不可勝用也”,勸告人們對大自然的開采要適可而止。再次,主張對自然要有敬畏。儒家文化的“君子畏天命”,強調人事必須順應天意;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提出自然法則不可違背,尊重萬物的存在,才能實現國泰民安。當今堅持綠色發展,將生態文明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綠色環保、低碳生活和生產方式,將會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綠色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從中華民族親仁善鄰的傳統到開放發展理念。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對外經貿往來。絲綢之路的形成、鄭和下西洋就是中華民族開放發展的生動史實。在傳統文化中,開放發展思想集中于推崇多方共濟、和平相處,開放、和平的意識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主要體現:一是善待其他國家和民族。《左傳》《論語》弘揚:“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俗語“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等等,都表明了與人為善、與鄰國親近友好的原則。二是協同萬邦、和平相處。《尚書》講“撫綏萬方”,國家強盛根本在于安撫、團結各個邦國。古代兵書《司馬法》上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好戰好爭斗,大國也會滅亡。《左傳》提出“止戈為武”,消滅暴亂,停止動用武器,才能安定天下。這些傳統文化都對善于團結協作、爭取和平發展對國家強大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論述。當今堅持開放發展,在和平共處原則下,堅持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高了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開放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愛好交流、重視和平思想的強化和延展。
從傳統的公平正義思想到共享發展理念。中華傳統文化充滿著公平、平等、正義思想。一方面,強調社會應充滿公平正義。《禮記》講“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財產公有、為政公平、推行公道。《呂氏春秋》說“治天下也,必先公”,主張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做到公平先行。《左傳》提出“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強調好東西不獨自占有,要拿出來和其他人共同分享。《論語》講“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擔心分配得到的份量少,而是擔心分配得不均勻。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堅持共享發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強調公平還應該盡量照顧社會上的弱者,關愛困難群體。《禮記》說“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社會上的老弱病殘都能得到關心和照料,描繪了財產公有、人人平等的安康富足小農經濟和諧社會的圖景。當今堅持共享發展,就是要破除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障礙,打破既得利益阻力,實現全面小康的共同富裕社會,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共享發展,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公平思想的現代闡釋。
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篇2
同志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明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產黨宗旨、科學謀劃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理念。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對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一、關系13億多人福祉的科學發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能否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關系執政黨性質和命運。同志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環顧當今世界,只有推進共享發展,才能促進國家安定、民族團結,引領時代發展。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對發展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超越。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在共享發展方面既積累了有益經驗,也有過深刻教訓。從教訓看,一些國家在發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獲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剝奪感”基礎上,造成不同社會群體對立,甚至社會被撕裂,國家內斗不斷,民族紛爭不止,內耗效應使這些國家的發展步履異常沉重。從經驗看,隨著對經濟增長沒能帶來貧困人口減少這一現象的反思,國際上提出了“基礎廣泛的增長”“分享型增長”“親窮人的增長”“包容性增長”等理念。這些理念及其實踐,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發展理念,正是對這些經驗教訓的借鑒和超越。同志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民族就會團結、人民就會滿意;我國發展就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放眼奮斗目標,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理念服務奮斗目標,偉大的奮斗目標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今天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進的執政興國大業、偉業。要成大業、鑄偉業,離不開共享這一科學發展理念。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來看,到20xx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僅有“總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會損害全面小康的價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實際成色。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攻堅所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共享發展理念謀篇布局,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再展望第二個百年目標、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共享發展,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讓13億多中國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努力奮斗的核心要義、立場情懷,是評判奮斗目標實現與否的第一標尺。
聚焦理論創新,只有實行共享發展,才能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既要回答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布局等問題,更要回答發展為什么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問題,從而系統把握發展規律。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價值取向,是發展觀中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在這一理念集合體中,共享發展理念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那就是由全體人民共享、由13億多中國人共享。同志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深刻闡明了共享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把實現13億多中國人的幸福作為目的和歸宿的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共享發展的合目的性有機統一起來,揭示不同發展理念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構成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使“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發展實踐、開創美好未來的一面旗幟。共享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今中國實際、時代潮流、群眾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使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躍升到新境界。
二、建設公正社會,促進共享發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內容。這就是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共享與公平正義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沒有共享談不上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統籌兼顧、追求普遍受益,這樣的發展狀態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體人民。”這闡明了公平正義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在促進共享發展時必須抓住“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個關鍵和要害。抓住公平正義,就抓住了影響共享發展的癥結,找到了促進共享發展的良方,牽住了走向共享發展的“牛鼻子”。新形勢下,只有著眼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重“做大蛋糕”輕“分好蛋糕”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享發展。
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義,共享承認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貧富懸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貧困。目前,我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確保到20xx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兌現這個承諾,必須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樣“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問題,采取過硬、管用的舉措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在推進扶貧脫貧的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差距不縮小,共享發展就缺乏穩固的根基。我們必須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把“蛋糕”分好,形成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符合共享發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項重要內容是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黨和政府為滿足人民群眾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會成員共同受益的各種服務,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把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當前,受發展水平制約,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財力相對有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影響了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享發展,就要著眼全體人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緊盯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補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全國各地基本均等、全體人民普遍受惠。
推進共同富裕目標逐步實現。共享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貧富懸殊、避免兩極分化,其方向和目標是共同富裕。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一部分人、少數人的利益。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要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篇3
同志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明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產黨宗旨、科學謀劃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理念。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對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一、關系13億多人福祉的科學發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能否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關系執政黨性質和命運。同志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環顧當今世界,只有推進共享發展,才能促進國家安定、民族團結,引領時代發展。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對發展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超越。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在共享發展方面既積累了有益經驗,也有過深刻教訓。從教訓看,一些國家在發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獲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剝奪感”基礎上,造成不同社會群體對立,甚至社會被撕裂,國家內斗不斷,民族紛爭不止,內耗效應使這些國家的發展步履異常沉重。從經驗看,隨著對經濟增長沒能帶來貧困人口減少這一現象的反思,國際上提出了“基礎廣泛的增長”“分享型增長”“親窮人的增長”“包容性增長”等理念。這些理念及其實踐,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發展理念,正是對這些經驗教訓的借鑒和超越。同志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民族就會團結、人民就會滿意;我國發展就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放眼奮斗目標,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理念服務奮斗目標,偉大的奮斗目標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今天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進的執政興國大業、偉業。要成大業、鑄偉業,離不開共享這一科學發展理念。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來看,到20xx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僅有“總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會損害全面小康的價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實際成色。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
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攻堅所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共享發展理念謀篇布局,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再展望第二個百年目標、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共享發展,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讓13億多中國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努力奮斗的核心要義、立場情懷,是評判奮斗目標實現與否的第一標尺。
聚焦理論創新,只有實行共享發展,才能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既要回答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布局等問題,更要回答發展為什么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問題,從而系統把握發展規律。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價值取向,是發展觀中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在這一理念集合體中,共享發展理念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那就是由全體人民共享、由13億多中國人共享。同志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深刻闡明了共享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把實現13億多中國人的幸福作為目的和歸宿的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共享發展的合目的性有機統一起來,揭示不同發展理念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構成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使“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發展實踐、開創美好未來的一面旗幟。共享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今中國實際、時代潮流、群眾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使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躍升到新境界。
二、建設公正社會,促進共享發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內容。這就是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共享與公平正義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沒有共享談不上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統籌兼顧、追求普遍受益,這樣的發展狀態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體人民。”這闡明了公平正義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在促進共享發展時必須抓住“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個關鍵和要害。抓住公平正義,就抓住了影響共享發展的癥結,找到了促進共享發展的良方,牽住了走向共享發展的“牛鼻子”。新形勢下,只有著眼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重“做大蛋糕”輕“分好蛋糕”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享發展。
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義,共享承認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貧富懸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貧困。目前,我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確保到20xx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兌現這個承諾,必須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樣“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問題,采取過硬、管用的舉措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在推進扶貧脫貧的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差距不縮小,共享發展就缺乏穩固的根基。我們必須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把“蛋糕”分好,形成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符合共享發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項重要內容是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黨和政府為滿足人民群眾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會成員共同受益的各種服務,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把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當前,受發展水平制約,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財力相對有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影響了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享發展,就要著眼全體人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緊盯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補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全國各地基本均等、全體人民普遍受惠。
推進共同富裕目標逐步實現。共享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是要消除貧富懸殊、避免兩極分化,其方向和目標是共同富裕。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執政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為了一部分人、少數人的利益。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是要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進而實現共同
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志強調:“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也應認識到,從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任重而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天,我們促進共享發展,既要明確方向和目標,也要把握好階段性特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共同富裕。
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
共享需要共建,共建為了共享。只有牢牢把握共建與共享的辯證法,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環境,以共享引領共建、以共建推動共享,才能厚植發展優勢、凝聚發展偉力、提升發展境界。
在創新制度、引導輿論中營造共建共享良好環境。共建的動力能不能增強,共享的水平能不能提高,有賴于良好的社會環境。抓社會環境,關鍵是抓制度環境和思想輿論環境。抓制度環境,就要認真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利于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問題,哪里有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要進行改革,通過創新制度安排保障人人參與的權利、提供人人盡力的機會,讓人人享有改革發展成果。抓思想輿論環境,就要通過理論武裝讓領導干部認識到,共享發展關乎發展成敗、關乎人民福祉、關乎黨的執政地位、關乎國家長治久安,使領導干部真正把思想認識擺端正、搞對頭;通過廣泛宣傳引導讓廣大群眾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億萬人民理所當然是享有者,也理所當然是建設者,只有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只有眾人劃槳才能開大船。輿論引導和制度創新這一柔一剛同向同時發力,就能營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環境、不斷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在增強素質、提升能力中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共享發展能不能為發展聚力、讓人民滿意,考驗黨的執政水平,考驗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的素質和能力。新理念要求有新作為,新作為依靠過硬素質和能力。如果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與共享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工作中就會無所適從,出現不會為、不善為甚至不作為、亂作為現象。領導干部推動發展,頭腦里要始終有共享這個理念,心里要始終有人民這個概念,以人民為中心、以百姓心為心,有利于共享發展的堅決去做,不利于共享發展的堅決不做;加強學習調研內容'>調研認清“時”、把握“勢”,加強實踐歷練掌握“幾把刷子”,在推動共享發展上有新思路、新舉措,以共享為標桿來衡量與檢驗實際工作,瞄準影響共享發展的障礙與問題發力,使發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在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中共同推進國家建設。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共建就沒有共享。堅持共享發展,既追求人人享有,也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和個人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今天的中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但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無論人均GDP水平、科技教育水平還是生態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都還有較大差距。即使將來經濟總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我國的人均GDP也還不高。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我們每個人都不應企望坐享其成。共享不是不勞而獲,要共享首先要共建、要共同奮斗。“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每個人都應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有夢想、講擔當、重奮斗,為國家為民族也為自己放射生命的光和熱。
今天的中國,正一步步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仍需拔釘抽楔、披荊斬棘;今天的中華民族,正一步步接近民族復興的目標,但仍需居安思危、困知勉行。只有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讓“五大發展理念”成為攻堅克難的強大思想武器,讓13億人民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中國的發展才能擁有來自科學理念的強大威力、來自人民群眾的雄厚偉力,才能克服各種困難,不斷開拓新境界。
關于踐行五大發展理念演講稿 篇4
同志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明發展價值取向,把握科學發展規律,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是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本質和共產黨宗旨、科學謀劃人民福祉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發展理念。以共享發展理念引領我國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對實現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要求和行動準則,必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最深厚的偉力。
一、關系13億多人福祉的科學發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想狀態。能否實現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關系執政黨性質和命運。同志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決我國發展中共享性不夠、受益不平衡問題,彰顯了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環顧當今世界,只有推進共享發展,才能促進國家安定、民族團結,引領時代發展。發展理念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自對發展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超越。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在共享發展方面既積累了有益經驗,也有過深刻教訓。從教訓看,一些國家在發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獲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剝奪感”基礎上,造成不同社會群體對立,甚至社會被撕裂,國家內斗不斷,民族紛爭不止,內耗效應使這些國家的發展步履異常沉重。從經驗看,隨著對經濟增長沒能帶來貧困人口減少這一現象的反思,國際上提出了“基礎廣泛的增長”“分享型增長”“親窮人的增長”“包容性增長”等理念。這些理念及其實踐,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發展理念,正是對這些經驗教訓的借鑒和超越。同志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這便是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的科學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民族就會團結、人民就會滿意;我國發展就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引領時代發展潮流。
放眼奮斗目標,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發展理念服務奮斗目標,偉大的奮斗目標需要科學的發展理念。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是今天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力以赴推進的執政興國大業、偉業。要成大業、鑄偉業,離不開共享這一科學發展理念。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來看,到20xx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但僅有“總值”和“人均”的小康并不是全面的小康,一部分人“被小康”會損害全面小康的價值底色、降低全面小康的實際成色。同志指出:“我們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的生活水平處在扶貧標準線以下,這既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滿意度,也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認可度。”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小康,這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所在、攻堅所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按照共享發展理念謀篇布局,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再展望第二個百年目標、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共享發展,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讓13億多中國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努力奮斗的核心要義、立場情懷,是評判奮斗目標實現與否的第一標尺。
聚焦理論創新,只有實行共享發展,才能更好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既要回答發展動力、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布局等問題,更要回答發展為什么人、發展成果由誰享有問題,從而系統把握發展規律。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體現發展價值取向,是發展觀中最具根本意義的問題。“五大發展理念”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在這一理念集合體中,共享發展理念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那就是由全體人民共享、由13億多中國人共享。同志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深刻闡明了共享發展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把實現13億多中國人的幸福作為目的和歸宿的發展。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合規律性與共享發展的合目的性有機統一起來,揭示不同發展理念之間內在的必然的聯系,構成一個系統化的邏輯體系,使“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引領發展實踐、開創美好未來的一面旗幟。共享發展理念是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當今中國實際、時代潮流、群眾期盼緊密結合起來的理論創新成果,是關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和發展,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中國化當代化大眾化,使我們對發展規律的認識躍升到新境界。
二、建設公正社會,促進共享發展
共享不只是理想,而有實實在在的內容。這就是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共享與公平正義互為依托、相輔相成。沒有共享談不上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更不可能共享。共享要求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體現統籌兼顧、追求普遍受益,這樣的發展狀態是以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的。同志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克服各種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
惠及全體人民。”這闡明了公平正義與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要求我們在促進共享發展時必須抓住“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個關鍵和要害。抓住公平正義,就抓住了影響共享發展的癥結,找到了促進共享發展的良方,牽住了走向共享發展的“牛鼻子”。新形勢下,只有著眼于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破除重效率輕公平、重城市輕農村、重GDP輕民生、重“做大蛋糕”輕“分好蛋糕”等觀念,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才能有效促進共享發展。
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共享不是搞平均主義,共享承認差距,但要求把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防止貧富懸殊,尤其要努力消除貧困。目前,我國消除貧困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貧困人口脫貧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促進共享發展最基本的要求。確保到20xx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兌現這個承諾,必須按照同志要求的那樣“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問題,采取過硬、管用的舉措啃下脫貧這塊“硬骨頭”,打贏脫貧這場攻堅戰。在推進扶貧脫貧的基礎上,還要乘勢而上,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當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還比較大。收入差距不縮小,共享發展就缺乏穩固的根基。我們必須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把“蛋糕”分好,形成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符合共享發展方向的收入分配格局。
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享有什么?一項重要內容是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作為黨和政府為滿足人民群眾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使社會成員共同受益的各種服務,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同志高度重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把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作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當前,受發展水平制約,我國東中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尤其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財力相對有限,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影響了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共享發展,就要著眼全體人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緊盯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補短板,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讓全國各地基本均等、全體人民普遍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