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黨先過群眾關——晉城市探索農村黨員發展新機制
晉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馮建平介紹說,早在XX年底,市里就做出安排,要經過5年的努力,發展農村新黨員8000名,形成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戰斗力強的農村黨員隊伍,為全市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和人才保證。本報記者 李志軍 本報通訊員 程旭榮
短評:基層民主的有益嘗試
與過去發展黨員的做法相比,晉城的新機制具有實質性的變化,即黨外民主的權重在增強。
以前發展黨員也征求群眾意見,但多半是在確定預備黨員環節。不過此時,黨內即黨支部已經議定,群眾意見往往是反饋本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決不會因此而取消預備黨員資格。但晉城的做法則不然,要入黨必須是優秀村民,而“優秀村民”必須是群眾票決,列為培養對象后還要黨外公示。這樣,群眾不認可、不同意,你就入不了黨。
有人說,入黨是黨的事,何必要群眾說了算。此言差矣。我們黨由中華民族先進分子組成,某人先進與否、夠格與否,支部有判斷,群眾則看得最清楚。如果一個群眾不滿意的人入了黨,推而廣之,相當一部分黨員不為群眾認可,那我們的黨群關系就成問題了,我們執政的群眾基礎就需要考慮了。何況在農村,黨員通常要承擔公共事務,有的還要擔任黨支書、村委主任,是新農村建設的火車頭。而一個群眾不認可、不滿意的黨員干部,怎能擔當如此重任?
黨的十七大提出推進基層民主,事關重大。晉城的探索雖為實際工作,但應屬基層民主領域,應當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