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初,自伏生已后,世傳經學,清靜無競,故東州號為"伏不斗"云。
隆字伯文,少以節操立名,仕郡督郵。建武二年,詣懷宮,光武甚親接之。
時,張步兄弟各擁強兵,據有齊地,拜隆為太中大夫,持節使青、徐二州,招降郡國。隆移檄告曰:"乃者,猾臣王莽,殺帝盜位。宗室興兵,除亂誅莽,故群下推立圣公,以主宗廟。而任用賊臣,殺戮賢良,三王作亂,盜賊從橫,忤逆天心,卒為赤眉所害。皇天祐漢,圣哲應期,陛下神武奮發,以少制眾。故尋、邑以百萬之軍,潰散于昆陽,王郎以全趙之師,土崩于邯鄲,大肜、高胡望旗消靡,鐵脛、五校莫不摧破。梁王劉永,幸以宗室屬籍,爵為侯王,不知厭足,自求禍棄,遂封爵牧守,造為詐逆。今虎牙大將軍屯營十萬,已拔睢陽,劉永奔迸,家已族矣。此諸君所聞也。不先自圖。后悔何及!"青、徐群盜得此惶怖,獲索賊右師郎等六校即時皆降。張步遣使隨隆,詣闕上書,獻鰒魚。
其冬,拜隆光祿大夫,復使于步,并與新除青州牧守及都尉俱東,詔隆輒拜令長以下。隆招懷綏緝,多來降附。帝嘉其功,比之酈生。即拜步為東萊太守,而劉永復遣使立步為齊王。步貪受王爵,冘豫未決。隆曉譬曰:"高祖與天下約,非劉氏不王,今可得為十萬戶侯耳。"步欲留隆與共守二州,隆不聽,求得反命,步遂執隆而受永封。隆遣間使上書曰:"臣隆奉使無狀,受執兇逆,雖在困厄,授命不顧。又吏人知步反畔,心不附之,愿以時進兵,無以臣隆為念。臣隆得生到闕廷,受誅有司,此其大愿;若令沒身寇手,以父母昆弟長累陛下。陛下與皇后、太子永享萬國,與天無極。"帝得隆奏,召父湛流涕以示之曰:"隆可謂有蘇武之節。恨不且許而遽求還也!"其后步遂殺之,時人莫不憐哀焉。
五年,張步平,車駕幸北海,詔隆中弟咸收隆喪,賜給棺斂,太中大夫護送喪事,詔告瑯邪作冢,以子瑗為郎中。
侯霸字君房,河南密人也。族父淵,以宦者有才辯,任職元帝時,佐右顯等領中書,號曰大常侍。成帝時,任霸為太子舍人。霸矜嚴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產業。篤志好學,師事九江太守房元,治《谷梁春秋》,為元都講。王莽初,王威司命陳崇舉霸德行,遷隨宰。縣界曠遠,濱帶江湖,而亡命者多為寇盜。霸到,即案誅豪猾,分捕山賊,縣中清靜。再遷為執法刺奸,糾案勢位者,無所疑憚。后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及王莽之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更始元年,遣使征霸,百姓老弱相攜號哭,遮使者車,或當道而臥。皆曰:"愿乞侯君復留期年。"民至乃戒乳婦勿得舉子,侯君當去,必不能合。使者慮霸就征,臨淮必亂,不敢授璽書,具以狀聞。會更始敗,道路不通。
建武四年,光武征霸與車駕會壽春,拜尚書令。時無故典,朝廷又少舊臣,霸明習故事,收錄遺文,條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于時者,皆施行之。每春下寬大之詔,奉四時之令,皆霸所建也。明年,代伏湛為大司徒,封關內侯。在位明察守正,奉公不回。
十三年,霸薨,帝深傷惜之,親自臨吊。下詔曰:"惟霸積善清潔。視事九年。漢家舊制,丞相拜曰,封為列侯。朕以軍師暴露,功臣未封,緣忠臣之義,不欲相逾,未及爵命,奄然而終。嗚呼哀哉!"于是追封謚霸則鄉哀侯,食邑二千六百戶。子昱嗣。臨淮吏人共為立祠,四時祭焉。以沛郡太守韓歆代霸為大司徒。
歆字翁君,南陽人,以從攻伐有功,封扶陽侯。好直言,無隱諱,帝每不能容。嘗因朝會,聞帝讀隗囂、公孫述相與書,歆曰:"亡國之君皆有才,桀、紂亦有才。"帝大怒,以為激發。歆又證歲將饑兇,指天畫地,言甚剛切,坐免歸田里。帝猶不釋,復遣使宣詔責之。司隸校尉鮑永固請不能得,歆及子嬰竟自殺。歆素有重名,死非其罪,眾多不厭,帝乃追賜錢谷,以成禮葬之。
后千乘歐陽歙、清河戴涉相代為大司徒,坐事下獄死,自是大臣難居相任。其后,河內蔡茂、京兆玉況、魏郡馮勤,皆得薨位。況字文伯,性聰敏,為陳留太守,以德行化人,遷司徒,四年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