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余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謂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思邈嘗從幸九成宮,照鄰留在其宅。時庭前有病梨樹,照鄰為之賦,其序曰:"癸酉之歲,余臥疾長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鄱陽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廢。'時有孫思邈處士居之。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則洛下閎、安期先生之儔也。"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
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寢,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故五緯盈縮,星辰錯行,日月薄蝕,孛彗飛流,此天地之危診也。寒暑不時,天地之蒸否也;石立土踴,天地之瘤贅也;山崩土陷,天地之癰疽也;奔風暴雨,天地之喘乏也;川瀆竭涸,天地之焦枯也,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圣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
又曰: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謂小心也;"糾糾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不為利回,不為義疚",行之方也;"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思邈自云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咸云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然猶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可謂古之聰明博達不死者也。
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東臺侍郎孫處約將其五子侹、儆、俊、佑、佺以謁思邈,思邈曰:"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后皆如其言。太子詹事盧齊卿童幼時,請問人倫之事,思邈曰:"汝后五十年位登方伯,吾孫當為屬吏,可自保也。"后齊卿為徐州刺史,思邈孫溥果為徐州蕭縣丞。思邈初謂齊卿之時,溥猶未生,而預知其事。凡諸異跡,多此類也。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余,顏貌不改,舉尸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自注《老子》、《莊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祿論》三卷,《攝生真錄》及《枕中素書》、《會三教論》各一卷。
子行,天授中為鳳閣侍郎。
明崇儼,洛州偃師人。其先平原士族,世仕江左。父恪,豫州刺史。崇儼年少時,隨父任安喜令,父之小吏有善役召鬼神者,崇儼盡能傳其術。乾封初,應封岳舉,授黃安丞。會刺史有女病篤,崇儼致他方殊物以療之,其疾乃愈。高宗聞其名,召與語。悅之,擢授冀王府文學。儀鳳二年,累遷正諫大夫,特令入閣供奉。崇儼每因謁見,輒假以神道,頗陳時政得失,帝深加允納。潤州棲霞寺,是其五代祖梁處士山賓故宅,帝特為制碑文,親書于石,論者榮之。
四年,為盜所殺。時語以為崇儼密與天后為厭勝之法,又私奏章懷太子不堪承繼大位,太子密知之,潛使人害之。優制贈侍中,謚曰莊,仍拜其子珪為秘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