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法善自高宗、則天、中宗歷五十年,常往來名山,數召入禁中,盡禮問道。然排擠佛法,議者或譏其向背。以其術高,終莫之測。
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依舊為道士,止于京師之景龍觀,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當時尊寵,莫與為比。
法善生于隋大業之丙子,死于開元之庚子,凡一百七歲。八年卒。詔曰:
故道士鴻臚卿、員外置、越國公葉法善,天真精密,妙理玄暢,包括秘要,發揮靈符,固以冥默難源,希夷罕測。而情棲蓬閬,跡混朝伍,保黃冠而不杖,加紫綬而非榮,卓爾孤秀,冷然獨往。勝氣絕俗,貞風無塵,金骨外聳,珠光內應。斯乃體應中仙,名升上德。朕當聽政之暇,屢詢至道;公以理國之法,數奏昌言。謀參隱諷,事宣弘益。嘆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慭遺,殲良奄及。永惟平昔,感愴于懷,宜申禮命,式旌泉壤。可贈越州都督。
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辯博出群,所在必為講釋論難,蕃人遠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經百余國,悉解其國之語,仍采其山川謠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記》十二卷。貞觀十九年,歸至京師。太宗見之,大悅,與之談論。于是詔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譯,仍敕右仆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召碩學沙門五十余人,相助整比。
高宗在宮,為文德太后追福,造慈恩寺及翻經院,內出大幡,敕《九部樂》及京城諸寺幡蓋眾伎,送玄奘及所翻經像、諸高僧等入住慈恩寺。顯慶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寧、侍中許敬宗、中書令來濟、李義府、杜正倫、黃門侍郎薛元超等,共潤色玄奘所定之經,國子博士范義碩、太子洗馬郭瑜、弘文館學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譯。凡成七十五部。奏上之。后以京城人眾競來禮謁,玄奘乃奏請逐靜翻譯,敕乃移于宜君山故玉華宮。六年卒,時年五十六,歸葬于白鹿原,士女送葬者數萬人。
僧神秀,姓李氏,汴州尉氏人。少遍覽經史,隋末出家為僧。后遇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僧弘忍,以坐禪為業,乃嘆伏曰:"此真吾師也。"便往事弘忍,專以樵汲自役,以求其道。
昔后魏末,有僧達摩者,本天竺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云自釋迦相傳,有衣缽為記,世相付授。達摩赍衣缽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摩不說。乃之魏,隱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回,見之,門徒發其墓,但有衣履而已。達摩傳慧可,慧可嘗斷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傳璨,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
弘忍姓周氏,黃梅人。初,弘忍與道信并住東山寺,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神秀既師事弘忍,弘忍深器異之,謂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荊州,居于當陽山。則天聞其名,追赴都,肩輿上殿,親加跪禮,敕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已下及京都士庶,聞風爭來謁見,望塵拜伏,日以萬數。中宗即位,尤加敬異。中書舍人張說嘗問道,執弟子之禮,退謂人曰:"禪師身長八尺,龐眉秀耳,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神秀同學僧慧能者,新州人也。與神秀行業相埒。弘忍卒后,慧能住韶州廣果寺。韶州山中,舊多虎豹,一朝盡去,遠近驚嘆,咸歸伏焉。神秀嘗奏則天,請追慧能赴都,慧能固辭。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慧能謂使者曰:"吾形貌短陋,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師以吾南中有緣,亦不可違也。"竟不度嶺而死。天下乃散傳其道,謂神秀為北宗,慧能為南宗。
神秀以神龍二年卒,士庶皆來送葬。有詔賜謚曰"大通禪師"。又于相王舊宅置報恩寺,岐王范、張說及征士盧鴻一皆為其碑文。
神秀卒后,弟子普寂、義福,并為時人所重。
普寂姓馮氏,蒲州河東人也。年少時遍尋高僧,以學經律。時神秀在荊州玉泉寺,普寂乃往師事,凡六年,神秀奇之,盡以其道授焉。久視中,則天召神秀至東都,神秀因薦普寂,乃度為僧。及神秀卒,天下好釋氏者咸師事之。中宗聞其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統其法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