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時憲宗急于蕩寇,頗獎聚斂之臣。故藩府由是希旨,往往捃拾,目為進奉。處州刺史苗稷進羨余錢七千貫,群議以為違詔,受之則失信于天下,請卻賜本州,代貧下租稅。時論美之。
度支使皇甫镈陰結權幸,以求宰相,群累疏其奸邪。嘗因對面論,語及天寶、開元中事,群曰:"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李元纮、杜暹則理;用林甫、楊國忠則亂。人皆以天寶十五年祿山自范陽起兵,是理亂分時,臣以為開元二十年罷賢相張九齡,專任奸臣李林甫,理亂自此已分矣。用人得失,所系非小。"詞意激切,左右為之感動。镈深恨之。而憲宗終用镈為宰相。無何,群臣議上尊號,皇甫镈欲加"孝德"兩字,群曰:"有睿圣,則孝德在其中矣。"竟為镈所構。憲宗不樂,出為湖南觀察都團練使。
穆宗即位,征拜吏部侍郎,召見別殿,謂群曰:"我升儲位,知卿為羽翼。"群曰:"先帝之意,元在陛下。頃者授陛下淮西節度使,臣奉命草制,且曰:'能辨南陽之牘,允符東海之貴。'若不知先帝深旨,臣豈敢輕言?"數日,拜御史中丞。浹旬,授檢校兵部尚書,兼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等使。
初,幽、鎮逆命,詔授沂州刺史王智興為武寧軍節度副使,領徐州兵討伐。群以智興早得士心,表請因授智興旄鉞,竟寢不報。智興自河北回戈,城內皆是父兄,開關延入,群為智興所逐。朝廷坐其失守,授秘書監,分司東都。未幾,改華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復改宣州刺史、歙池等州都團練觀察等使,征拜兵部尚書。久之,改檢校吏部尚書、江陵尹、荊南節度觀察使。逾歲,改檢校右仆射,兼太常卿。太和五年,拜檢校左仆射,兼吏部尚書。六年八月卒,年六十一,冊贈司空。
群有沖識精裁,為時賢相。清議以儉素之節,其終不及厥初。群年未冠舉進士,陸贄知舉,訪于梁肅,議其登第有才行者,肅曰:"崔群雖少年,他日必至公輔。"果如其言。
群弟于,登進士,官至郎署,有令名。
子充,亦以文學進,歷三署,終東都留守。
路隨,字南式,其先陽平人。高祖節,高宗朝為越王府東閣祭酒。曾祖惟恕,官至睦州刺史。祖俊之,仕終太子通事舍人。
父泌,字安期,少好學,通《五經》,尤嗜《詩》、《易》、《左氏春秋》,能諷其章句,皆究深旨。博涉史傳,工五言詩。性端亮寡言,以孝悌聞于宗族。建中末,以長安尉從調,舉李益、韋綬等書判同居高第,泌授城門郎。屬德宗違難奉天,泌時在京師,棄妻子潛詣行在所。又從幸梁州,排潰軍而出,再為流矢所中,裂裳濡血。以策說渾瑊,瑊深重之,辟為從事。瑊討懷光,累奏為副元帥判官、檢校戶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河中平,隨瑊與吐蕃會盟于平涼,因劫盟陷蕃。在絕域累年,棲心于釋氏之教,為贊普所重,待以賓禮,卒于戎鹿。
貞元十九年,吐蕃遺邊將書求和。隨哀泣上疏,愿允其請。表三上,德宗命中使諭旨。朝廷懲其宿詐,俟更要于后信,訖數歲不報。元和中,蕃使復款塞,隨復五獻封章,請修和好。又上書于宰執哀訴。裴垍、李藩皆協力敷奏,憲宗可之。命祠部郎中徐復報聘,乃特于詔中疏平涼陷蕃者名氏,令歸中國。吐蕃因復等還,遣使來朝。遂以泌及鄭叔矩之喪與銘及遺錄至,朝野傷嘆。憲宗憫之,贈絳州刺史,賜絹二百匹。至葬日,委所在官給喪事。泌累贈太子少保。
泌陷蕃之歲,隨方在孩提;后稍長成,知父在蕃,乃日夜啼號,坐必西向,饌不食肉,母氏言其形貌肖先君,遂終身不照鏡。后以通經調授潤州參軍,為李锜所困。使知市事,隨翛然坐市中,一不介意。韋夏卿為東都留守,聞而辟之,由是聲名日振。元和五年,邊吏以訃至。隨居喪,益以孝聞。服闋,擢拜左補闕。
會李絳諷上納諫,憲宗皇帝曰:"諫官路隨、韋處厚章疏相繼,朕常深用其言。"自是識者敬伏焉。俄遷起居郎,轉司勛員外郎。自補闕至司勛員外,皆充史館修撰。穆宗即位,遷司勛郎中,賜緋魚袋。與韋處厚同入翰林為侍講學士。采三代皇王興衰,著《六經法言》二十卷奏之。拜諫議大夫,依前侍講學士。將修《憲宗實錄》,復命兼充史職。敬宗登極,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仍賜紫。有以金帛謝除制者,必叱而卻之曰:"吾以公事接私財耶?"終無所納。文宗即位,韋處厚入相,隨代為承旨,轉兵部侍郎、知制誥。太和二年,處厚薨,隨代為相,拜中書侍郎,加監修國史。初,韓愈撰《順宗實錄》,說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實,累朝有詔改修。及隨進《憲宗實錄》后,文宗復令改正永貞時事,隨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