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九
臣昨面奉圣旨,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委臣等重加刊正,畢日聞奏。臣自奉宣命,取史本欲加筆削。近見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胤等各上章疏,具陳刊改非甚便宜。又聞班行如此議論頗眾。臣伏以史冊之作,勸誡所存,事有當書,理宜歸實。匹夫美惡尚不可誣,人君得失無容虛載。圣旨以前件《實錄》記貞元末數事,稍非摭實,蓋出傳聞,審知差舛,便令刊正。頃因坐日,屢形圣言,通計前后,至于數四。臣及宗閔、僧孺亦以永貞已來,歲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難詳知。陛下所言,皆是接于耳目。既聞乖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盜嫂之言,及第五倫撾公之說,皆多此比類,難盡信書。所冀睿鑒詳于聽言,深宮慎于行事。持此比類,上開聰明,特蒙降察,稍恕前謬。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
臣等伏以貞觀已來,累朝實錄有經重撰,不敢固辭。但欲粗刪深誤,亦固盡存諸說。宗閔、僧孺相與商量,緣此書成于韓愈,今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參撰,或致私嫌。以臣既職監修,盍令詳正,及經奏請,事遂施行。今者庶僚競言,不知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雖至昧,容非自請。既迫群議,輒冒上聞。縱臣果獲修成,必懼終為時累。且韓愈所書,亦非己出,元和之后,已是相循。縱其密親,豈害公理?使歸本職,實謂正名。其《實錄》伏望條示舊記最錯誤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則冀圣祖垂休,永無慚于傳信。下臣非據,獲減戾于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義。流言自弭,時論攸宜。
詔曰:"其《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宜令史官詳正刊去,其他不要更修。余依所奏。"
四年,轉門下侍郎,加崇文館大學士。七年,兼太子太師,備禮冊拜。表上史官所修憲宗穆宗《實錄》。八年,辭疾,不得謝。會李德裕連貶至袁州長史,隨不署奏狀,始為鄭注所忌。九年四月,拜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太和九年七月,遘疾于路,薨于揚子江之中流,年六十。冊贈太保,謚曰貞。
隨有學行大度,為諫官能直言,在內廷匡益。自寶歷初為承旨學士,即參大政矣。后十五年在相位。宗閔、德裕朋黨交興,攘臂于其間;李訓、鄭注始終奸詐,接武于其后。而隨藏器韜光,隆污一致,可謂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
史臣曰:衛次公、鄭絪、韋處厚、崔群、路隨等,皆以文學飾身,致位崇極。兼之忠讜,垂名簡書,茲實有足多也。絪有其位,有其時,懷獨善之謀,晦眾濟之道,左遷非不幸也。次公因獻捷之書,輟已成之詔,命也夫。處厚危言切議,振士友之急,稱同列之善,君子哉!
贊曰:衛、鄭、韋、路,兼之博陵。文學政事,為時所稱。
《舊唐書》 後晉·劉昫等史籍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