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二 列傳第五十二
今議者皆云秘閣有《梁武帝南郊圖》,多有危冠乘馬者,此則近代故事,不得謂無其文。臣案此圖是后人所為,非當時所撰。且觀代間有古今圖畫者多矣,如張僧繇畫《群公祖二疏》,而兵士有著芒屩者;閻立本畫《明君入匈奴》,而歸人有著帷帽者。夫芒屩出于水鄉,非京華所有;帷帽創于隋代,非漢官所作。議者豈可征此二畫,以為故實者乎?由斯而言,則《梁氏南郊之圖》,義同于此。又傅稱因俗,禮貴緣情。殷輅周冕,規模不一;秦冠漢佩,用舍無常。況我國家道軼百王,功高萬古,事有不便,理資變通,其乘馬衣冠,竊謂宜從省廢。臣懷此異議,其來自久,日不暇給,未及搉楊。今屬殿下親從齒胄,將臨國學,凡有衣冠乘馬,皆憚此行,所以輒進狂言,用申鄙見。
皇太子手令付外宣行,仍編入令,以為常式。
開元初,遷左散騎常侍,修史如故。九年,長子貺為太樂令,犯事配流。子玄詣執政訴理,上聞而怒之,由是貶授安州都督府別駕。子玄掌知國史,首尾二十馀年,多所撰述,甚為當時所稱。禮部尚書鄭惟忠嘗問子玄曰:"自古已來,文士多而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才須有三長,世無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長:謂才也,學也,識也。夫有學而無才,亦猶有良田百頃,黃金滿籝,而使愚者營生,終不能致于貨殖者矣。如有才而無學,亦猶思兼匠石,巧若公輸,而家無楩楠斧斤,終不果成其宮室者矣。猶須好是正直,善惡必書,使驕主賊臣,所以知懼,此則為虎傅翼,善無可知,所向無敵者矣。脫茍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敻古已來,能應斯目者,罕見其人。"時人以為知言。子玄至安州,無幾而卒,年六十一。自幼及長,述作不倦,朝有論著,必居其職。預修《三教珠英》、《文館詞林》、《姓族系錄》,論《孝經》非鄭玄注、《老子》河上公注,修《唐書實錄》,皆行于代,有集三十卷。后數年,玄宗敕河南府就家寫《史通》以進,讀而善之,追贈汲郡太守;尋又贈工部尚書,謚曰文。
兄知柔,少以文學政事,歷荊揚曹益宋海唐等州長史刺史、戶部侍郎、國子司業、鴻臚卿、尚書右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卒,贈太子少保,謚曰文。代傳儒學之業,時人以述作名其家。
子玄子貺、餗、匯、秩、迅、迥,皆知名于時。
貺,博通經史,明天文、律歷、音樂、醫算之術,終于起居郎、修國史。撰《六經外傳》三十七卷、《續說苑》十卷、《太樂令壁記》三卷、《真人肘后方》三卷、《天宮舊事》一卷。
餗,右補闕、集賢殿學士、修國史。著《史例》三卷、《傳記》三卷、《樂府古題解》一卷。
匯,給事中、尚書右丞、左散騎常侍、荊南長沙節度,有集三卷。
秩,給事中、尚書右丞、國子祭酒。撰《政典》三十五卷、《止戈記》七卷、《至德新議》十二卷、《指要》三卷。論喪紀制度加籩豆,許私鑄錢,改制國學,事各在本志。
迅,右補闕,撰《六說》五卷。
迥,諫議大夫、給事中,有集五卷。
貺子浹、滋,匯子贊。滋,貞元中位至宰輔。贊,觀察使,自有傳。
徐堅,西臺舍人齊聃子也。少好學,遍覽經史,性寬厚長者。進士舉,累授太學。圣歷中,車駕在三陽宮,御史大夫楊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慶為東都留守,引堅為判官,表奏專以委之。方慶善《三禮》之學,每有疑滯,常就堅質問,堅必能征舊說,訓釋詳明,方慶深善之。又賞其文章典實,常稱曰:"掌綸誥之選也。"再思亦曰:"此鳳閣舍人樣,如此才識,走避不得。"堅又與給事中徐彥伯、定王府倉曹劉知幾、右補闕張說同修《三教珠英》。時麟臺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其事,廣引文詞之士,日夕談論,賦詩聚會,歷年未能下筆。堅獨與說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匯。諸人依堅等規制,俄而書成,遷司封員外郎。則天又令堅刪改《唐史》,會則天遜位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