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早服謂之重積德。
王先慎曰:河上“謂之”作“是謂”,與韓非解老文合。
謙之案:嚴遵本無此句。“早服”二字可從韓子注,“服”訓服從道理。虞書“五刑有服”,傳:“從也。”爾雅釋詁:“服,事也。”禮記孔子閒居“君子之服之也”,注:“猶習也。”服有從習之義,謂從於道而習於理也。又“德”借為“?”。廣雅釋詁三:“德,得也。”左襄廿四傳:“德,國家之基也。”家語入官:“德,政之始也。”呂覽精通:“德也者,萬民之宰也。”皆借“德”為“?”。言早服從道理,則積得深厚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嚴可均曰:“則無不剋”,御注、王弼作“不克”,下句亦然。
謙之案:景福、嚴遵、河上、室町、柰卷均作“剋”,敦煌、傅、范作“克”,遂州誤作“充”。嚴無下“無不剋則”二句。案“克”“剋”可通用。字林、爾雅釋言均訓“克”為能。河上注:“克,勝也。”案字林“剋,能也”,是音義同。又“莫知其極”,爾雅釋詁:“極,至也。”呂覽制樂“樂人焉知其極”,注:“猶終也。”禮記大學“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注:“盡也。”離騷“觀民之計極”,注:“窮也。”此“莫知其極”,即莫知其所窮盡之義。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謙之案:敦、遂二本“莫”作“能”,嚴本“有”作“為”,遂州本“長久”作“久長”。范本“極”下有“則”字。范曰:“‘則’字,河上公、韓非同古本。”
是謂深根、固蔕、長生、久視之道。
嚴可均曰:“固蔕”,御注作“故蔕”,王弼作“固柢”。
畢沅曰:“柢”,河上公作“蔕”,韓非作“深其根,固其柢”,無“是謂”二字。蘇靈芝書亦為“蔕”。
羅振玉曰:“柢”,釋文:“亦作‘蔕’。”敦煌、御注、景福三本作“蔕”。
謙之案:遂州、邢玄、磻溪、樓正,室町、柰卷、嚴、顧、趙、高並作“蔕”,意林、御覽六百五十九引同。傅、范本作“柢”。范曰:“‘柢’字,傅奕引古本云:‘柢,木根也。’又引郭璞云:‘ 柢謂根柢也。’河上公作‘蔕’,非經義。夫‘柢’亦是根。”謙之案:字林云:“蔕、柢音同。”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引古老子亦作“ 蔕”,范說非。又“長生久視”為當時通行語。荀子榮辱篇云:“是庶人之所以取煖衣飽食、長生久視以免於刑戮也。”呂氏春秋重己篇云“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高誘注:“視,活也。”老子義同此。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嗇、嗇、復、德、德、克、克、極、國、母、久、道韻(之、幽通韻,嗇,史入聲,服協房逼反,克,枯力反,國,古逼反,道協徒以反)。謙之案:嗇、復、德、克、極、國、母,之部,久、道,之、幽並收,此之、幽通韻。姚文田分嗇、嗇、服、德、克、極、極、國為一韻(一戠入聲),母、久為一韻(四之上聲)。鄧廷楨同。鄧曰:“久字上與母韻,與詩韻同;下與道韻,與易象傳韻同。”奚侗分嗇、嗇、復、復、德、德、克、克、極、極、國為一韻,復讀若服。母、久、道為一韻。蓋皆未審“之”“幽”諸字其初皆全相協也。又“嗇”,敦、遂本作“式”,“式”亦之部入聲。
陳第屈宋古音義曰:“服音逼,詩、易及秦、漢古辭無有不讀逼者。”顧炎武唐韻正入聲一屋:“服”,古音蒲北反,引老子此章。旁證:楚辭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善而可服!”
右景龍碑本六十四字,敦煌本六十三字,河上、王、傅本六十四字,范本六十五字。河上本題“守道第五十九”,王本題“五十九章”,范本題“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