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陳碧虛曰:古本作“不曰求以得”,嚴君平本作“不求而自得”。
謙之案:譣碑文,“日”亦作“曰”,嚴校誤。羅卷、傅、范、彭、王羲之、趙孟頫均作“曰”,御注、磻溪、景福、樓正、室町、柰卷、顧歡作“日”,作“日”訛。
俞樾曰:唐景龍碑及傅奕本並作“求以得”,正與“有罪以免”相對成文,當從之。“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九字為句,乃設為問辭以曉人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言人能修道則所求者可以得,有罪者可以免也。“不曰”字“邪”字相應,猶言豈不以此邪,謙不敢質言也。下云“故為天下貴”,則自問還自答也。河上公本“ 不曰”誤作“不日”,因曲為之說曰“不日日遠行求索,近待於身”,失其義矣。
謙之又案:此文“貴”字有二義。說文:“貴,物不賤也。”此可訓上一“貴”字。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王注“隆之稱也”是也。下一“貴”字,從聲訓為歸。初學記引說文:“汝、穎言‘貴’聲如‘歸’。”又釋名釋言語:“貴,歸也,物所歸仰也。汝、穎言貴聲如‘歸往’之歸也。”此言“為天下貴”,即為天下所歸往也。舊解作“尊貴”之貴,非。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奧、寶、保韻(幽部,奧,胡叟反,寶音□)。鄧廷楨同。奚侗、陳柱、高本漢增尊、人為韻。奚曰:“各本挩下‘美’字,而斷‘美言可以市’為句,‘尊行可以加人’為句,大謬。茲從淮南道應訓、人間訓引訂正,二句蓋偶語亦韻語也。”又勞健曰:“‘坐進此道’,案‘道’字與上文‘有’字、‘馬’字韻。”謙之案:馬,古音姥。尊、人為文、真通韻。‘尊’,廣韻誤入霰韻,謂讀若鎮。
右景龍碑本不分章,八十字,敦煌本八十一字,河、王本八十字,傅本八十五字,范本八十三字。河上題“為道第六十二”,王本題“六十二章”,范本題“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