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有余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致極其哀,不尚文飾也。楊氏曰:“‘喪,與其易也寧戚’,不若禮不足而哀有余之意。”愚按:“而止”二字,亦微有過于高遠而簡略細微之弊。學者詳之。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子張行過高,而少誠實惻怛之意。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并為仁矣。”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務外自高,不可輔而為仁,亦不能有以輔人之仁也。范氏曰“子張外有余而內不足,故門人皆不與其為仁。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寧外不足而內有余,庶可以為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致,盡其極也。蓋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尹氏曰:“親喪固所自盡也,于此不用其誠,惡乎用其誠。”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孟莊子,魯大夫,名速。其父獻子,名蔑。獻子有賢德,而莊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它孝行雖有可稱,而皆不若此事之為難。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陽膚,曾子弟子。民散,謂情義乖離,不相維系。謝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無道,教之無素。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則陷于不知也。故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惡居之惡,去聲。下流,地形卑下之處,眾流之所歸。喻人身有污賤之實,亦惡名之所聚也。子貢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謂紂本無罪,而虛被惡名也。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更,平聲。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朝,音潮。焉,于虔反。公孫朝,衛大夫。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識,音志。下焉字,于虔反。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識,記也。
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語,去聲。朝,音潮。武叔,魯大夫,名州仇。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墻卑室淺。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七尺曰仞。不入其門,則不見其中之所有,言墻高而宮廣也。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此夫子,指武叔。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于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量,去聲。無以為,猶言無用為此。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日月,踰其至高。自絕,謂以謗毀自絕于孔子。多,與只同,適也。不知量,謂不自知其分量。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為恭,謂為恭敬推遜其師也。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知,去聲。責子禽不謹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階,梯也。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故曰不可階而升。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道,去聲。立之,謂植其生也。道,引也,謂教之也。行,從也。綏,安也。來,歸附也。動,謂鼓舞之也。和,所謂于變時雍。言其感應之妙,神速如此。榮,謂莫不尊親。哀,則如喪考妣。程子曰:“此圣人之神化,上下與天地同流者也。”謝氏曰:“觀子貢稱圣人語,乃知晚年進德,蓋極于高遠也。夫子之得邦家者,其鼓舞群動,捷于桴鼓影響。人雖見其變化,而莫窺其所以變化也。蓋不離于圣,而有不可知者存焉,此殆難以思勉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