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來知德,字矣鮮,梁山人。幼有至行,有司舉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舉于鄉。二親相繼歿,廬墓六年,不飲酒茹葷。服除,傷不及祿養,終身麻衣蔬食,誓不見有司。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所著有《省覺錄》、《省事錄》、《理學辨疑》、《心學晦明解》諸書,而《周易集注》一篇用功尤篤。自言學莫邃于《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后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后書成。萬歷三十年,總督王象乾、巡撫郭子章合詞論薦,特授翰林待詔。知德力辭,詔以所授官致仕,有司月給米三石,終其身。
鄧元錫,字汝極,南城人。十五喪父,水漿不入口。十七行社倉法,惠其鄉人。已為諸生,游邑人羅汝芳門,又走吉安,學于諸先達。嘉靖三十四年舉于鄉,復從鄒守益、劉邦采、劉陽諸宿儒論學。后不復會試,杜門著述,逾三十年,《五經》皆有成書,閎深博奧,學者稱潛谷先生。
休寧范淶知南城時,重元錫。后為南昌知府,萬歷十六年入覲,薦元錫及劉元卿、章潢于朝。南京祭酒趙用賢亦請征聘,如吳與弼、陳獻章故事。得旨,有司起送部試,元錫固辭。明年,御史王道顯復以元錫、元卿并薦,且請仿祖宗征辟故事,無拘部試。詔令有司問病,痊可起送赴部,竟不行。二十一年,巡按御史秦大夔復并薦二人,詔以翰林待詔征之,有司敦遣上道,甫離家而卒。鄉人私謚文統先生。
元錫之學,淵源王守仁,不盡宗其說。時心學盛行,謂學惟無覺,一覺即無余蘊,九容、九思、四教、六藝皆桎梏也。元錫力排之,故生平博極群書,而要歸于《六經》。所著《五經繹》、《函史上下編》、《皇明書》,并行于世。
元卿,字調父,安福人。舉隆慶四年鄉試,明年會試,對策極陳時弊,主者不敢錄。張居正聞而大怒,下所司申飭,且令人密诇之,其人反以情告,乃獲免。既歸,師同邑劉陽,王守仁弟子也。萬歷二年,會試不第,遂絕意科名,務以求道為事。既累被薦,乃召為國子博士。擢禮部主事,疏請早朝勤政,又請從祀鄒守益、王艮于文廟,厘正外蕃朝貢舊儀。尋引疾歸,肆力撰述,有《山居草》、《還山續草》、《諸儒學案》、《賢弈編》、《思問編》、《禮律類要》、《大學新編》諸書。
潢,字本清,南昌人。居父喪,哀毀血溢。構此洗堂,聯同志講學。輯群書百二十七卷,曰《圖書編》。又著《周易象義》、《時經原體》、《書經原始》、《春秋竊義》、《禮記劄言》、《論語約言》諸書。從游者甚眾。數被薦,從吏部侍郎楊時喬請,遙授順天訓導,如陳獻章、來知德故事,有司月給米三石贍其家。卒于萬歷三十六年,年八十二。其鄉人稱潢自少迄老,口無非禮之言,身無非禮之行,交無非禮之友,目無非禮之書,乃私謚文德先生。自吳與弼后,元錫、元卿、潢并蒙薦辟,號“江右四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