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錢德洪,名寬,字德洪,后以字行,改字洪甫,余姚人。王守仁自尚書歸里,德洪偕數十人共學焉。四方士踵至,德洪與王畿先為疏通其大旨,而后卒業于守仁。嘉靖五年舉會試,徑歸。七年冬,偕畿赴廷試,聞守仁訃,乃奔喪至貴溪。議喪服,德洪曰:“某有親在,麻衣布绖弗敢有加焉!辩茉唬骸拔覠o親!彼旆䲠厮。喪歸,德洪與畿筑室于場,以終心喪。十一年始成進士。累官刑部郎中。郭勛下詔獄,移部定罪,德洪據獄詞論死。廷臣欲坐以不軌,言德洪不習刑名。而帝雅不欲勛死,因言官疏,下德洪詔獄。所司上其罪,已出獄矣。帝曰:“始朕命刑官毋梏勛,德洪故違之,與勛不領敕何異!痹傧陋z。御史楊爵、都督趙卿亦在系,德洪與講《易》不輟。久之,斥為民。德洪既廢,遂周游四方,講良知學。時士大夫率務講學為名高,而德洪、畿以守仁高第弟子,尤為人所宗。德洪徹悟不如畿,畿持循亦不如德洪,然畿竟入于禪,而德洪猶不失儒者矩矱云。
穆宗立,復官,進階朝列大夫,致仕。神宗嗣位,復進一階。卒年七十九。學者稱緒山先生。
初,守仁倡道其鄉,鄰境從游者甚眾,德洪、畿為之首。其最初受業者,則有余姚徐愛,山陰蔡宗袞、朱節及應良、盧可久、應典、董涷之屬。
愛,字曰仁,守仁女弟夫也。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良知之說,學者初多未信,愛為疏通辨析,暢其指要。守仁言:“徐生之溫恭,蔡生之沉潛,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睈圩,年三十一,守仁哭之慟。一日講畢,嘆曰:“安得起曰仁九泉聞斯言乎!”率門人之其墓所,酹酒告之。
蔡宗袞,字希淵。正德十二年進士。官至四川提學僉事。
朱節,字守中。正德八年進士。為御史,巡按山東。大盜起顏神鎮,蔓州縣十數。驅馳戎馬間,以勞卒。贈光祿少卿。
應良,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進士。官編修。守仁在吏部,良學焉。親老歸養,講學山中者將十年。嘉靖初,還任,伏闕爭大禮,廷杖。張〈王總〉黜翰林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謝病歸,卒。
盧可久,字一松。程粹,字養之。皆永康諸生。與同邑應典,皆師守仁。粹子正誼,歷順天府尹。
應典,字天彝。進士。官兵部主事。居家養母,不希榮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可久傳東陽杜惟熙,惟熙傳同邑陳時芳、陳正道。惟熙以克己為要,嘗言:“學者一息不昧,則萬古皆通;一刻少寬,即終朝欠缺!弊淠臧耸。時芳博覽多聞,而歸于實踐。歲貢不仕。正道為建安訓導,年八十余,猶徒步赴五峰講會。其門人呂一龍,永康人,言動不茍,學者咸宗之。
董涷,字子壽,海寧人。年六十八矣,游會稽,肩瓢笠詩卷謁守仁,卒請為弟子。子谷,官知縣,亦受業守仁。
王畿,字汝中,山陰人。弱冠舉于鄉,跌宕自喜。后受業王守仁,聞其言,無底滯,守仁大喜。嘉靖五年舉進士,與錢德洪并不就廷對歸。守仁征思、田,留畿、德洪主書院。已,奔守仁喪,經紀葬事,持心喪三年。久之,與德洪同第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進郎中。給事中戚賢等薦畿。夏言斥畿偽學,奪賢職,畿乃謝病歸。畿嘗云:“學當致知見性而已,應事有小過不足累!惫试诠俑ッ飧烧垼圆恢敵。畿既廢,益務講學,足跡遍東南,吳、楚、閩、越皆有講舍,年八十余不肯已。善談說,能動人,所至聽者云集。每講,雜以禪機,亦不自諱也。學者稱龍溪先生。其后,士之浮誕不逞者,率自名龍溪弟子。而泰州王艮亦受業守仁,門徒之盛,與畿相埒,學者稱心齋先生。陽明學派,以龍溪、心齋為得其宗。
艮,字汝止。初名銀,王守仁為更名。七歲受書鄉塾,貧不能竟學。父灶丁,冬晨犯寒,役于官。艮哭曰:“為人子,令父至此,得為人乎!”出代父役,入定省,惟謹。艮讀書,止《孝經》、《論語》、《大學》,信口談說,中理解。有客聞艮言,詫言:“何類王中丞語!濒弈酥]守仁江西,與守仁辨久之,大服,拜為弟子。明日告之悔,復就賓位自如。已,心折,卒稱弟子。從守仁歸里,嘆曰:“吾師倡明絕學,何風之不廣也!”還家,制小車北上,所過招要人士,告以守仁之道,人聚觀者千百。抵京師,同門生駭異,匿其車,趣使返。守仁聞之,不悅。艮往謁,拒不見,長跪謝過乃已。王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氣勢。艮以布衣抗其間,聲名反出諸弟子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駕師說上之,持論益高遠,出入于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