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六 列傳第二百十四
宣德五年,復遣鄭和撫諭其國。八年,王可亦里遣使偕錫蘭山諸國來貢。正統(tǒng)元年,遣其使者附爪哇貢舶還國,并賜敕勞王。
王,瑣里人,崇釋教。佛座四旁皆水溝,復穿一井。每旦鳴鐘鼓,汲水灌佛,三浴之,始羅拜而退。
其國與錫蘭山對峙,中通古里,東界大山,三面距海。俗頗淳。筑室,以椰子樹為材,取葉為苫以覆屋,風雨皆可蔽。
人分五等:一曰南昆,王族類;二曰回回,三曰哲地,皆富民;四曰革全,皆牙儈;五曰木瓜。木瓜最貧,為人執(zhí)賤役者。屋高不得過三尺。衣上不得過臍,下不得過膝。途遇南昆、哲地人,輒伏地,俟其過乃起。
氣候常熱。一歲中,二三月時有少雨,國人皆治舍儲食物以俟。五六月間大雨不止,街市成河,七月始晴,八月后不復雨,歲歲皆然。田瘠少收,諸谷皆產(chǎn),獨無麥。諸畜亦皆有,獨無鵝與驢云。
小葛蘭,其國與柯枝接境。自錫蘭山西北行六晝夜可達。東大山,西大海,南北地窄,西洋小國也。永樂五年遣使附古里、蘇門答剌入貢,賜其王錦綺、紗羅、鞍馬諸物,其使者亦有賜。
王及群下皆瑣里人,奉釋教。重牛及他婚喪諸禮,多與錫蘭同。俗淳。土薄,收獲少,仰給榜葛剌。鄭和嘗使其國。厥貢惟珍珠傘、白棉布、胡椒。
又有大葛蘭者,波濤湍悍,舟不可泊,故商人罕至。土黑墳,本宜谷麥,民懶事耕作,歲賴烏爹之米以足食。風俗、物產(chǎn),多類小葛蘭。
錫蘭山,或云即古狼牙修。梁時曾通中國。自蘇門答剌順風十二晝夜可達。
永樂中,鄭和使西洋至其地,其王亞烈苦奈兒欲害和,和覺,去之他國。王又不睦鄰境,屢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及和歸,復經(jīng)其地,乃誘和至國中,發(fā)兵五萬劫和,塞歸路。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間道乘虛攻拔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妻子、頭目,獻俘于朝。廷臣請行戮,帝憫其無知,并妻子皆釋,且給以衣食。命擇其族之賢者立之。有邪把乃那者,諸俘囚咸稱其賢,乃遣使赍印誥,封為王,其舊王亦遣歸。自是海外諸蕃益服天子威德,貢使載道,王遂屢入貢。
宣德五年,鄭和撫諭其國。八年,王不剌葛麻巴忽剌批遣使來貢。正統(tǒng)元年命附爪哇貢舶歸,賜敕諭之。十年偕滿剌加使者來貢。天順三年,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遣使來貢。嗣后不復至。
其國,地廣人稠,貨物多聚,亞于爪哇。東南海中有山三四座,總名曰翠藍嶼。大小七門,門皆可通舟。中一山尤高大,番名梭篤蠻山。其人皆巢居穴處,赤身髡發(fā)。相傳釋迦佛昔經(jīng)此山,浴于水,或竊其袈裟,佛誓云:“后有穿衣者,必爛其皮肉。”自是,寸布掛身輒發(fā)瘡毒,故男女皆裸體。但紉木葉蔽其前后,或圍以布,故又名裸形國。地不生谷,惟啖魚蝦及山芋、波羅密、芭蕉實之屬。自此山西行七日,見鸚哥嘴山。又二三日抵佛堂山,即入錫蘭國境。海邊山石上有一足跡,長三尺許。故老云,佛從翠藍嶼來,踐此,故足跡尚存。中有淺水,四時不乾,人皆手蘸拭目洗面,曰“佛水清凈”。山下僧寺有釋迦真身,側(cè)臥床上。旁有佛牙及舍利,相傳佛涅槃處也。其寢座以沉香為之,飾以諸色寶石,莊嚴甚。王所居側(cè)有大山,高出云漢。其顛有巨人足跡,入石深二尺,長八尺余,云是盤古遺跡。此山產(chǎn)紅雅姑、青雅姑、黃雅姑、昔剌泥、窟沒藍等諸色寶石。每大雨,沖流山下,土人競拾之。海旁有浮沙,珠蚌聚其內(nèi),光彩瀲滟。王使人撈取,置之地,蚌爛而取其珠,故其國珠寶特富。
王,瑣里國人。崇釋教,重牛,日取牛糞燒灰涂其體,又調(diào)以水,遍涂地上,乃禮佛。手足直舒,腹貼于地以為敬,王及庶民皆如之。不食牛肉,止食其乳,死則瘞之,有殺牛者,罪至死。氣候常熱,米粟豐足,民富饒,然不喜啖飯。欲啖,則于暗處,不令人見。遍體皆毫毛,悉薙去,惟發(fā)不薙。所貢物有珠、珊瑚、寶石、水晶、撒哈剌、西洋布、乳香、木香、樹香、檀香、沒藥、硫黃、藤竭、蘆薈、烏木、胡椒、碗石、馴象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