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劉體乾,字子元,東安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行人,改兵科給事中。司禮太監鮑忠卒,其黨李慶為其侄鮑恩等八人乞遷。帝已許之,以體乾言,止錄三人。轉左給事中。
帝以財用絀,詔廷臣集議。多請追宿逋,增賦額。體乾獨上奏曰:“蘇軾有言:‘豐財之道,惟在去其害財者。’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費是也。歷代官制,漢七千五百員,唐萬八千員,宋極冗至三萬四千員。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職已逾八萬。合文職,蓋十萬余。今邊功升授、勛貴傳請、曹局添設、大臣恩蔭,加以廠衛、監局、勇士、匠人之屬,歲增月益,不可悉舉。多一官,則多一官之費。請嚴敕請曹,清革冗濫,減俸將不貲。又聞光錄庫金,自嘉靖改元至十五年,積至八十萬。自二十一年以后,供億日增,余藏頓盡。進御果蔬,初無定額,止眎內監片紙,如數供御。乾沒狼籍,輒轉鬻市人。其他諸曹,侵盜尤多。宜著為令典,歲終使科道臣會計之,以清冗費。二冗既革,國計自裕。舍是而督逋、增賦,是揚湯止沸也。”于是部議請汰各監局人匠。從之。
累官通政使,遷刑部左侍郎。改戶部左侍郎,總督倉場。隆慶初,進南京戶部尚書。南畿、湖廣、江西銀布絹米積逋二百六十余萬,鳳陽園陵九衛官軍四萬,而倉粟無一月儲。體乾再疏請責成有司,又條上六事,皆報可。
馬森去,召改北部。詔取太倉銀三十萬兩。體乾言:“太倉銀所存三百七十萬耳,而九邊年例二百七十六萬有奇,在京軍糧商價百有余萬薊州、大同諸鎮例外奏乞不與焉。若復取以上供,經費安辦?”帝不聽。體乾復奏:“今國計絀乏,大小臣工所共知。即存庫之數,乃近遣御史所搜括,明歲則無策矣。今盡以供無益費,萬一變起倉卒,如國計何?”于是給事中李已、楊一魁、龍光,御史劉思問、蘇士潤、賀一桂,傅孟春交章乞如體乾言,閣臣李春芳等皆上疏請,乃命止進十萬兩。又奏太和山香稅宜如泰山例,有司董之,毋屬內臣。忤旨,奪俸半年。
帝嘗問九邊軍餉,太倉歲發及四方解納之數。體乾奏:“祖宗朝止遼東、大同、宣府、延綏四鎮,繼以寧夏、甘肅、薊州,又繼以固原、山西,今密云、昌平、永平、易州俱列戍矣。各鎮防守有主兵。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眾。各鎮芻餉有屯田。其后加民糧,加鹽課,加京運,而橫費滋多。”因列上隆慶以來歲發之數。又奏:“國家歲入不足供所出,而額外陳乞者多。請以內外一切經費應存革者,刊勒成書。”報可。
詔市綿二萬五千斤,體乾請俟湖州貢。帝不從,趣之急。給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綿時,不宜重擾商戶。”體乾亦復爭,乃命止進萬斤。逾年,詔趣進金花銀,且購貓睛、祖母綠諸異寶。已上書力諫,體乾請從已言,不納。內承運庫以白劄索部帑十萬。體乾執奏,給事中劉繼文亦言白答刂非體。帝報有旨,竟取之。體乾又乞承運庫減稅額二十萬,為中官崔敏所格,不得請。是時內供已多,數下部取太倉銀,又趣市珍珠黃綠玉諸物。體乾清勁有執,每疏爭,積忤帝意,竟奪官。給事中光懋、御史凌琯等交章請留,不聽。
神宗即位,起南京兵部尚書,奏言:“留都根本重地,故額軍九萬,馬五千余匹。今軍止二萬二千,馬僅及半,單弱足慮。宜選諸衛余丁,隨伍操練,發貯庫草場銀買馬。”又條上防守四事。并從之。萬歷二年致仕,卒。贈太子少保。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改御史。疏劾吏部尚書汪鋐,謫亳州判官。歷蘇州知府,有政聲。累遷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三十九年,轉南京戶部右侍郎,總督糧儲。南京督儲,自成化后皆以都御史領之,至嘉靖二十六年,始命戶部侍郎兼理。及振武營軍亂,言者請復舊制,遂以副都御史章煥專領,而改廷南京刑部。未上,復改戶部右侍郎兼左僉都御史,總督漕運,巡撫鳳陽諸府。
時倭亂未靖,廷建議以江南屬鎮守總兵官,專駐吳淞,江北屬分守副總兵,專駐狼山。遂為定制。淮安大饑,與巡按御史朱綱奏留商稅餉軍,被詔切讓。給事中李邦義因劾廷拘滯,吏部尚書嚴訥為廷辨,始解。轉左侍郎,還理部事。以通州御倭功,加俸二級。遷南京禮部尚書,召為左都御史。奏行慎選授、重分巡、謹刑獄、端表率、嚴檢束、公舉劾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