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百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
臣近者疏請積谷,業(yè)蒙允行。第恐有司從事不力,無以塞明詔。敢即臣說申言之:
其一曰官倉,發(fā)官銀以糴也。一曰社倉,收民谷以充也。官倉非甚豐歲不能舉,社倉雖中歲皆可行。唐義倉之開,每歲自王公以下皆有入。宋則準民間正稅之數(shù),取二十分之一以為社。誠仿而推之,就土俗,合人情,占歲候以通其變,計每歲二倉之入以驗其功,著為令,而歲歲修之,時其豐歉而斂散之。在官倉者,民有大饑則以振。在民倉者,雖官有大役亦不聽貸。借此藏富于民,即藏富于國也。今言財用者,不憂谷之不足,而憂銀之不足。夫銀實生亂,谷實弭亂。銀之不足,而泉貨代之;五谷不足,則孰可以代者哉?故曰明君不寶金玉,而寶五谷,伏惟圣明垂意。
疏入,下所司議,卒不能盡行也。
尋召為工部右侍郎,改吏部,進左侍郎。學顏內(nèi)行修潔,見高拱以首輔掌銓,專恣甚,遂謝病歸,卒。弟學曾,山西副使。治績亦有聞。
贊曰:明之中葉,邊防墮,經(jīng)費乏。當時任事之臣,能留意于此者鮮矣。若楊博、馬森、劉體乾、葛守禮、靳學顏之屬,庶幾負經(jīng)濟之略者。就其設(shè)施與其所建白,究而行之,亦補苴一時而已,況言之不盡行,行之不能久乎!自時厥后,張居正始一整飭。居正歿,一切以空言從事,以迄于亡。蓋其壞非朝夕之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