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條為四科:曰民科,主所屬省府州縣地理、人物、圖志、古今沿革、山川險易、土地肥瘠寬狹、戶口物產多寡登耗之數;曰度支,主會計夏稅、秋糧、存留、起運及賞賚、祿秩之經費;曰金科,主市舶、魚鹽、茶鈔稅課,及贓罰之收折;曰倉科,主漕運、軍儲出納料糧。凡差三等,由吏部選授曰注差,疏名上請曰題差,劄委曰部差。或三年,或一年,或三月而代。
初,洪武元年置戶部。六年,設尚書二人,侍郎二人。分為五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總科。每科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惟總科郎中、員外郎各二人,主事五人。八年,中書省奏戶、刑、工三部事繁,戶部五科,每科設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各二人,主事五人,內會總科主事六人,外牽照科主事二人,司計四人,照磨二人,管勾一人。又置在京行用庫,隸戶部。(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典史一人,都監二人。)十三年,升部秩,定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屬部:總部,度支部,金部,倉部。每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總部主事四人,度支部、金部主事各三人,倉部主事二人。尋罷在京行用庫。二十二年,改總部為民部。二十三年,又分四部為河南、北平、山東、山西、陜西、浙江、江西、湖廣、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十二部。(四川部兼領云南。)部設郎中、員外郎各一人,主事二人,各領一布政司戶口、錢糧等事,量其繁簡,帶管京畿。每一部內仍分四科管理。又置照磨、檢校各一人,稽文書出入之數而程督之。十九年,復置寶鈔提舉司。(洪武七年,初置寶鈔提舉司,提舉一人,正七品;副提舉一人,從七品;吏目一人,省注。所屬鈔紙、印鈔二局,各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省注。寶鈔、行用二庫,各大使二人,正八品;副使二人,正九品;典史一人,省注。尋升提舉為正四品。十三年罷,至是年復置,秩正八品。)二十六年,令浙江、江西、蘇松人毋得任戶部。二十九年,改十二部為十二清吏司。建文中,仍為四司。(馀見吏部。)成祖復舊制。永樂元年,改北平司為北京司。十八年,革北京司,設云南、貴州、交阯三清吏司。宣德十年,革交阯司,定為十三司。其后歸并職掌。凡宗室、勛戚、文武官吏之廩祿,陜西司兼領之。北直隸府州衛所,福建司兼領之。南直隸府州衛所,四川司兼領之。天下鹽課,山東司兼領之。關稅,貴州司兼領之。漕運及臨、德諸倉,云南司兼領之。御馬、象房諸倉,廣西司兼領之。明初,嘗置司農司,尋罷(吳元年置司農司。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丞,正五品;庸田署令,正五品;典簿、司計,正七品。洪武元年罷。三年復置司農司,開治所于河南,設卿一人,少卿二人,丞四人,主簿、錄事各二人。四年又罷。)后置判錄司,亦罷。(洪武十三年置判錄司,掌在京官吏俸給、文移、勘合。設判錄一人,正七品;副判二人,從七品。尋改判錄為司正,副判為左,右司副。十八年罷。)皆不隸戶部。
總督倉場一人,掌督在京及通州等處倉場糧儲。洪武初,置軍儲倉二十所,各設官司其事。永樂中,遷都北京,置京倉及通州諸倉,以戶部司員經理之。宣德五年,始命李昶為戶部尚書,專督其事,遂為定制。以后,或尚書,或侍郎,俱不治部事。嘉靖十五年,又命兼督西苑農事。隆慶初,罷兼理。萬歷二年,另撥戶部主事一人陪庫,每日偕管庫主事收放銀兩,季終更替。九年裁革,命本部侍郎分理之。十一年復設。二十五年,以右侍郎張養蒙督遼餉。四十七年,增設督餉侍郎。(崇禎間,有督遼餉、寇餉、宣大餉,增設三四人。)天啟五年,又增設督理錢法侍郎。
禮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增設儀制、祠祭二司主事各一人。又增設儀制司主事一人,教習駙馬。弘治五年增設主客司主事一人,提督會同館。)所轄,鑄印局,大使一人,副使二人。(萬歷九年革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