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二 志第四十八
職方,掌輿圖、軍制、城隍、鎮戍、簡練、征討之事。凡天下地里險易遠近,邊腹疆界,俱有圖本,三歲一報,與官軍車騎之數偕上。凡軍制內外相維,武官不得輒下符征發。自都督府,都指揮司,留守司,內外衛守御、屯田、群牧千戶所,儀衛司,土司,諸番都司衛所,各統其官軍及其部落,以聽征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以時修浚其城池而閱視之。凡鎮戍將校五等:曰鎮守,曰協守,曰分守,曰守備,曰備倭。皆因事增置,視地險要,設兵屯戍之。凡京營操練,統以文武大臣,皆科道官巡視之。若將軍營練,將軍四衛營練,及勇士、幼官、舍人等營練,則討其軍實,稽其什伍,察其存逸閑否,以教其坐作、進退、疾徐、疏數之節,金鼓、麾旗之號。征討請命將出師,懸賞罰,調兵食,紀功過,以黜陟之。以堡塞障邊徼,以烽火傳聲息,以關津詰奸細,以緝捕弭盜賊,以快壯簡鄉民,以勾解、收充、抽選、并豁、疏放、存恤之法整軍伍。
車駕,掌鹵簿、儀仗、禁衛、驛傳、廄牧之事。凡鹵簿大駕,大典禮、大朝會設之;丹陛駕,常朝設之;武陳駕,世宗南巡時設之。皆辨其物數,以授所司。慈宮、中宮之鹵簿,東宮、宗藩之儀仗,亦如之。凡侍衛,御殿全直,常朝番直,守衛、親軍衛,畫前、后、左、右四門為四行,而日夜巡警之。(守衛皇城,前午門為一行,后玄武門為一行,左東華門為一行,右西華門為一行。)凡郵傳,在京師曰會同館,在外曰驛,曰遞運所,皆以符驗關券行之。凡馬政,其專理者,太仆、苑馬二寺,稽其簿籍,以時程其登耗,惟內廄不會。
武庫,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學、薪隸之事。凡內外官軍有征行,移工部給器仗,籍紀其數,制敕下各邊征發。及使人出關,必驗勘合。軍伍缺,下諸省府州縣勾之。以跟捕、紀錄、開戶、給除、停勾之法,核其召募、垛集、罪謫、改調營丁尺籍之數。凡武職幼官,及子弟未嗣官者,于武學習業,以主事一人監督之。考稽學官之賢否、肄習之勤怠以聞。諸司官署供應有柴薪,直衙有皂隸,視官品為差。
初,洪武元年置兵部。六年,增尚書一人,侍郎一人。置總部、駕部并職方三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如吏部之數。十三年,升部秩,設尚書、侍郎各一人,又增置庫部為四屬部,部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各一人。十四年,增試侍郎一人。二十二年改總部為司馬部。二十九年,定改四部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惟職方仍舊名。)景泰中,增設尚書一人,協理部事,天順初罷。隆慶四年添注侍郎二人,尋罷。萬歷末年復置。
協理京營戎政一人,(或尚書,或侍郎,或右都御史。)掌京營操練之事。永樂初,設三大營,總于武將。景泰元年始設提督團營,命兵部尚書于謙兼領之,后罷。成化三年復設,率以本部尚書或都御史兼之。嘉靖二十年,始命尚書劉天和輟部務,另給關防,專理戎政。二十九年,以“總督京營戎政”之印畀仇鸞,而改設本部侍郎協理戎政,不給關防。萬歷九年裁革,十一年復設。天啟初,增設協理一人,尋革。崇禎二年復增一人,以庶吉士劉之綸為兵部侍郎充之。
刑部。尚書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屬,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浙江、江西、湖廣、陜西、廣東、山東、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廣西、貴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二人。(正六品。正統六年,十三司俱增設主事一人。成化元年增設四川、廣西二司主事各一人,后革。萬歷中,又革湖廣、陜西、山東、福建四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正九品)各一人。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
尚書,掌天下刑名及徒隸、勾覆、關禁之政令。侍郎佐之。
十三司,各掌其分省及兼領所分京府、直隸之刑名。(浙江司帶管崇府、中軍都督府、刑科、內官、御用、司設等監,在京金吾前、騰驤左、沈陽右、留守中、神策、和陽、武功右、廣洋八衛,蕃牧千戶所,及兩浙鹽運司,直隸和州,涿鹿左、涿鹿中二衛。 江西司帶管淮、益、弋陽、建安、樂安五府,前軍都督府,御馬監,火藥、酒醋、面觔等局,在京府軍前、燕山左、留守前、龍驤、寬河、忠義前、忠義后、永清右、龍江左、龍江右十衛,及直隸廬州府,廬州、六安、九江、武清、宣府前、龍門各衛。 湖廣司帶管楚、岷、吉、榮、遼五府,右軍都督府,司禮、尚賓、尚膳、神宮等監,天財庫,在京留守右、虎賁右、忠義右、武功左、茂陵、永陵、江淮、濟川、水軍右九衛,及興都留守司,直隸寧國、池州二府,宣州、神武中、定州、茂山、保安左、保安右各衛,渤海千戶所。福建司帶管戶部、太仆寺、戶科、寶鈔提舉司、印綬、都知等監,甲字第十庫,在京金吾后、應天、會州、武成中、武功中、孝陵、獻陵、景陵、裕陵、泰陵十衛,牧馬千戶所,及福建鹽運司,直隸常州府、廣德州,中都留守左、留守中、定邊、開平中屯各衛,美峪千戶所。 山東司帶管魯、德、衡、涇四府,左軍都督府,宗人府,兵部,尚寶司,兵科,典牧所,會同館,供用庫,戈戟司,司苑局,在京羽林右、沈陽左、長陵三衛,奠靖千戶所,及山東鹽運司,中都留守司,遼東都司,遼東行太仆寺,直隸鳳陽府,滁州、鳳陽、皇陵、長淮、泗州、壽州、滁州、沂州、德州、德州左、保定后各衛,安東中護衛,潮河、龍門、寧靖各千戶所。 山西司帶管晉、代、沈、懷仁、慶成五府,翰林院,欽天監,上林苑監,南、北二城兵馬司,混堂司,甜食房,在京旗手、金吾右、驍騎右、龍虎、大寧中、義勇前、義勇后、英武八衛,及直隸鎮江府、徐州,鎮江、徐州、沈陽中屯各衛,沈陽中護衛,倒馬關、平定各千戶所。河南司帶管周、唐、趙、鄭、徽、伊、汝七府,禮部,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詹事府,國子監,禮科,中書舍人,神樂觀,犧牲所,兵仗局,靈臺、鐘鼓等司,東城兵馬司,教坊司,在京羽林左、府軍右、武德、留守后、神武左、彭城六衛,及兩淮鹽運司,直隸淮安、揚州二府,淮安、大河、邳州、揚州、高郵、儀真、宿州、武平、歸德、寧山、神武右各衛,海州、鹽城、通州、汝寧各千戶所。 陜西司帶管秦、韓、慶、肅四府,后軍都督府,大理寺,行人司,尚衣監,針工局,西城兵馬司,在京府軍后、騰驤右、豹韜、鷹揚、興武、義勇右、康陵、昭陵、龍虎左、橫海、江陰十一衛,及河東鹽運司,陜西行太仆寺,甘肅行太仆寺,直隸太平府,建陽、保定左、保定右、保定中、保定前各衛,平涼中護衛。 四川司帶管蜀府,工部,工科,巾帽、織染二局,僧道錄司,在京府軍、金吾左、濟川、武驤右、大寧前、蔚州左、永清左、廣武八衛,及直隸松江、大名二府,金山、懷安、懷來各衛,神木千戶所。 廣東司帶管應天府,在京錦衣、府軍左、虎賁左、濟陽、留守左、水軍左、飛熊七衛,及直隸延慶州,懷來千戶所。 廣西司帶管靖江府,通政司,五軍斷事司,中城兵馬司,寶鈔、銀作二局,在京羽林前、燕山右、燕山前、大興左、通州、武驤左、鎮南、富峪八衛,及直隸安慶、徽州二府,安慶、新安、通州左、通州右、延慶、延慶左、延慶右各衛。 云南司帶管順天府,太醫院,儀衛、惜薪等司,承運庫,及直隸永平、廣平二府,鎮海、真定、永平、山海、盧龍、東勝左、東勝右、撫寧、密云中、密云后、大同中屯、潼關、營州五屯、萬全左、萬全右各衛,寬河、武定、蒲州各千戶所。 貴州司帶管吏部,吏科,司菜局,及長蘆鹽運司,大寧都司,萬全都司,直隸蘇州、保定、河間、真定、順德五府,蘇州、太倉、薊州、遵化、鎮朔、興州五屯,忠義中、涿鹿、河間、天津、天津左、天津右、德州、宣府左、宣府右、開平、保安、蔚州、永寧各衛,梁城、興和、廣昌各千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