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宣德四年令,凡遇忌辰,通政司、禮科、兵馬司勿引囚奏事。五年,敕百官朝參輟奏事儀。
英宗即位,召禮臣及翰林院議忌辰禮。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學士楊溥議:“每歲高廟帝后、文廟帝后、仁宗忌辰,服淺淡色服,不鳴鐘鼓,于奉天門視事。宣宗忌辰,小祥之日,于西角門視事。”從之。
弘治十四年令,凡遇忌辰,朝參官不得服纻絲紗羅衣。景皇帝、恭讓皇后忌辰,遇節(jié)令,服青絲花樣。宣宗忌辰,遇祭祀,服紅。十六年八月,吏部尚書馬文升言:“宣德間,仁宗忌辰,諸司悉免奏事。自太祖至仁宗生忌,俱輟朝。其后不知何時,仁宗忌辰,依前奏事。惟太祖至憲宗忌辰,百官淺淡色服、黑角帶。朝廷亦出視朝,鳴鐘鼓,奏事。臣思自仁至憲,世有遠近,服有隆殺。請自仁宗忌辰、英宗生忌日,視朝,鳴鐘鼓。若遇憲宗及孝穆皇太后忌日,不視朝,著淺淡服,進素膳,不預他事。或遵宣宗時例,自太祖至憲宗生忌,俱輟朝一日。憲宗、孝穆忌日,如臣所擬。”帝下禮部議。部臣言:“經(jīng)傳所載,忌日為親死之日。則死日為忌,非謂生辰也。其曰忌日不用,不以此日為他事也。曰忌日不樂,是不可舉吉事也,此日當專意哀思父母,余事皆不舉。但先朝事例,迄今見行,未敢更易。”帝乃酌定以淺淡服色視事。
嘉靖七年令,忌辰只祭本位。十八年令,高廟帝后忌辰祭于景神殿,列圣帝后忌辰祭于永孝殿。二十四年令,仍祭于奉先殿。
乘輿受蕃國王訃奏儀
凡蕃國王薨,使者訃奏至,于西華門內(nèi)壬地設御幄,皇帝素服乘輿詣幄。太常卿奏:“某國世子遣陪臣某官某,奏某國王臣某薨。”承制官至使者前宣制曰:“皇帝致問爾某國王某,得何疾而逝。”使者答故。其儀大略如臨王公大臣喪儀,但不舉哀。
凡塞外都督等官訃至,永樂間遣官赍香鈔諭祭。后定例,因其奏請,給與表里祭文,令攜歸自祭。來京病故者,遣官諭祭或賜棺賜葬。后定年終類奏,遣官祭之。若在邊歿于戰(zhàn)陣者,不拘此例。凡外國使臣病故者,令所在官司賜棺及祭,或欲歸葬者聽。
乘輿為王公大臣舉哀儀
洪武二年,開平王常遇春卒于軍。訃至,禮官請如宋太宗為趙普舉哀故事。遂定制,凡王公薨,訃報太常司,示百官,于西華門內(nèi)壬地設御幄,陳御座,置素褥。設訃者位于前,設百官陪哭位東西向,奉慰位于訃者位北,北向。贊禮二人,位于訃者位之北,引訃者二人,位于贊禮之南,引百官四人,位于陪位之北,皆東西向。其日,備儀仗于奉天門迎駕。皇帝素服乘輿詣幄,樂陳于幄之南,不作。太常卿奉:“某官來訃,某年月日,臣某官以某疾薨,請舉哀。”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百官奉慰訖,分班立。訃者四拜退,太常卿奏禮畢。乘輿還宮,百官出。東宮為王公舉哀儀同,但設幄于東宮西門外,陪哭者皆東宮屬。
乘輿臨王公大臣喪儀
凡王公大臣訃奏,太史監(jiān)擇皇帝臨喪日期。拱衛(wèi)司設大次于喪家大門外,設御座于正廳中。有司設百官次于大次之左右。侍儀司設百官陪立位于廳前左右,引禮四人位于百官之北,東西向。設喪主以下拜位于廳前,主婦以下哭位于殯北幔中。其日,鑾駕至大次,降輅,升輿,入易素服。百官皆易服,先入就廳前,分班侍立。御輿出次。喪主以下免绖去杖,衰服,出迎于大門外。望見乘輿,止哭,再拜,入于門內(nèi)之西。乘輿入門,將軍四人前導,四人后從。入至正廳,降輿,升詣靈座前,百官班于后。皇帝哭,百官皆哭。太常卿奏止哭,三上香,三祭酒。出至正廳御座,主喪以下詣廳下拜位,再拜。承制官詣喪主前云“有制”。喪主以下皆跪。宣制訖,皆再拜,退立于廳西。太常卿奏禮畢,皇帝升輿,出就大次,易服。御輿出,喪主以下詣前再拜退。皇帝降輿升輅,喪主杖哭而入。諸儀衛(wèi)贊唱,大略如常。
其公、侯卒葬輟朝禮,洪武二十三年定。凡公、侯卒于家者,聞喪輟朝三日。下葬,一日。卒于外者,聞喪,一日。柩至京,三日。下葬,仍一日。凡輟朝之日,不鳴鐘鼓,各官淺淡色衣朝參。初制,都督至都指揮卒,輟朝二日。永樂后更定,惟公、侯、駙馬、伯及一品官,輟朝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