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 志第三十六
中宮為父祖喪儀
凡中宮父母薨,訃報太常寺,轉報內使監。前期,設薦于別殿東壁下,為皇后舉哀位及內命婦以下哭位。皇后出詣別殿,內使監令奏:“考某官以某月某日薨”,母則云“妣某夫人”,祖考、妣同。皇后哭,內命婦以下皆哭盡哀。皇后問故,又哭盡哀。乃素服,內命婦皆素服,止哭,還宮。
內使監令奏聞。得旨:“皇后奔喪。”喪家設薦席于喪寢之東,從臨內命婦哭位于其下,主喪以下哭位于喪寢之西,主婦以下哭位于喪寢之北幔下。至日,內使監進堊車,備儀仗導引。皇后素服出宮,升輿,三面白布行帷。至閣外,降輿,升堊車。至喪家大門內,降車哭入,仍以行帷圍護。從臨者皆哭入。喪主以下,降詣西階下立哭。皇后升自東階,進至尸東,憑尸哭。從臨者皆哭。喪主升自西階,俱哭于尸西。皇后至哭位,內使監令跪請止哭。應奉慰者詣皇后前,奉慰如常禮。如皇后候成服,則從臨命婦應還者先還。如本日未即奔喪,則是晡復哭于別殿。尚服制皇后齊衰及從臨命婦孝服,俟喪家成服日進之。詣靈前再拜,上香,復位,再拜。如為諸王外戚舉哀,仍于別殿南向,不設薦位。
遣使臨吊儀
太常司奉旨遣吊。前期,設宣制位于喪家正廳之北,南向;喪主受吊位于南,北向;婦人立哭位于殯北幕下。其日,使者至。喪主去杖,免绖衰服,止哭,出迎于中門外。復先入,就廳前拜位。內外止哭,使者入,就位稱有制。喪主以下再拜跪。宣制曰;“皇帝聞某官薨,遣臣某吊。”喪主以下復再拜。禮畢,內外皆哭。使者出,喪主至中門外,拜送,杖哭而入。宮使則稱有令。至遣使賻贈及致奠,其儀節亦相仿云。賻贈之典,一品米六十石,麻布六十匹。二品以五,三品、四品以四,五品、六品以三,公侯則以百。永樂后定制,公、侯、駙馬、伯皆取上裁。凡陣亡者全支,邊遠守御出征及出海運糧病故半支。
其遣百官會王公大臣喪儀。前期,有司于喪家設位次。其日,百官應會吊者素服至。喪主以下就東階哭位,主婦以下就殯北哭位。百官入,就殯前位哭,主喪主婦以下皆哭。止哭,再拜,主喪以下答拜。班首詣喪主前展慰畢,百官出,喪主拜送,杖哭而入。會葬儀同。
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
前期,禮部奏請制冊,翰林院取旨制文,中書省禮部奏請某官為使。其日,祠祭司設龍亭、香亭于午門前正中,執事于受冊者家設宣制官位于正廳之東北,南向;喪主代受冊命者位于廳前,北向。禮部官封冊文,以盝匣盛之,黃袱裹置龍亭中。儀仗、鼓樂前導,至其家。代受冊者出迎于大門外。執事舁龍亭置廳上正中,使者入,立于東北。代受冊者就拜位,再拜。使者稍前,稱“有制”。代受冊者跪。宣制曰:“皇帝遣臣某,冊贈故某官某為某勛某爵。”宣訖,代受冊者復再拜。使者取冊授之,代受冊者捧置靈座前。使者出,代受冊者送至大門外。如不用冊者,吏部用誥命,喪家以冊文錄黃,設祭儀于靈前。代受冊者再拜,執事者展黃立讀于左。喪主以下皆再拜,焚黃。
賜祭葬
洪武十四年九月,衍圣公孔希學卒,遣官致祭。其后,群臣祭葬,皆有定制。太祖諭祭群臣文,多出御筆。嘉靖中,世宗為禮部尚書席書、兵部尚書李承勛親制祭文。皆特典,非常制也。
隆慶元年十二月,禮部議上恤典條例:凡官員祭葬,有無隆殺之等,悉遵《會典》。其特恩,如侍從必日侍講讀、軍功必躬履行陣、東宮官必出閣講授有勞者。據嘉靖中事例,祭葬加一等,無祭者與祭一壇,無葬者給半葬,半葬者給全葬。講讀官五品本身有祭,四品及父母,三品及妻。軍功四品得祭葬,三品未滿及父母。講讀年久、啟沃功多、軍旅身殲、勛勞茂著者,恩恤加厚,臨期請旨。
《會典》,凡一品官,祭九壇。父母妻加祭。或二壇、一壇,或妻止一壇者,恩難預擬,遇有陳乞,酌擬上請。二品,二壇。加東宮三少,或兼大學士贈一品者,至四壇,父母妻俱一壇,致仕加三少者加一壇,加太子太保者加三壇,妻未封夫人者不祭。三品祭葬,在任、致仕俱一壇,兼學士贈尚書者二壇,未及考滿病故者一壇減半。造葬悉如舊例。四、五品官不得重封。故四品官由六七品升者,父母有祭。由五品升者,以例不重封,遂不得祭。今定四品官,凡經考滿者,父母雖止授五品封,亦與祭一壇。四品以上官,本身及父母恩典,必由考滿而后得。然有二品、三品共歷四五年,父母未授三品封,終不得沾一祭者,宜并敘年資。二品、三品共歷三年以上者,雖未考三品滿,本身及父母俱與三品祭葬。三品四品,共歷三年以上者,雖未考四品滿,本身用三品未考滿例,祭一壇半,葬父母祭一壇。凡被劾閑住者,雖遇覃恩,復致仕,仍不給祭葬。